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29日晚,发表杨丹旭的评论:“无论是中国官方还是民间,似乎已经形成一个新的底线共识:来自美国的外部压力,不再是短期变量,而是中国长期发展方程式中的一个恒定参数。这样的认知下,中国会更积极地做大国内经济,拓展美国以外的市场,更坚定地推进科技自主可控。” 新加坡联合早报那位杨丹旭说得挺实在,现在不管是中国官方还是普通老百姓,心里都门儿清——美国带来的外部压力这东西,不是一阵风就过去的,得当成长期要面对的事儿。这种共识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全是这些年一次次实打实的博弈逼出来的清醒。 就说2024年那事儿,美国众议院以306票对81票通过了个《生物安全法案》,指名道姓要限制华大基因、药明康德这些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理由说得冠冕堂皇,说是要“保护美国基因数据和国家安全”,实际上就是摆明了要在高科技领域堵中国企业的路。 这法案一出来,药明系的股价当天就跌了16%还多,连带整个CXO板块都跟着遭殃。可你看中国企业的反应,没慌神,药明康德直接站出来说法案里的指控“既不恰当也不准确”,自己从没危害过任何国家的安全。华大智造也赶紧澄清,指出法案里多处事实错误。 中国外交部更不含糊,发言人毛宁直接表态,坚决反对这种歧视性措施,要求美国停止滥用借口打压中国企业。 这事儿看得很明白,美国的限制不是临时起意,从2023年把华大基因子公司列入贸易黑名单,到2024年搞出这么个针对性法案,路子越来越明确。这种持续加码的压力,让大家彻底断了“短期缓和”的念想。 外部路被堵了,内部就得把市场做大。这几年中国一门心思搞国内大循环不是没原因的。有数据撑着,2021到202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都到86.8%了,光最终消费支出就贡献了近60%,比“十三五”那会儿提高了11个百分点。 老百姓的消费力在那儿摆着,城镇化率都到67%了,城乡收入差距也在缩小,从2020年的2.56倍降到2024年的2.34倍。中西部地区更是发力明显,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都升到42.9%了。这么大的国内盘,就算外面有风浪,自家的基本盘也稳得住。 光靠国内还不够,得找新的外贸伙伴。美国市场占比降下来的同时,其他地方的合作接上了。著名经济学家李大霄分析过广交会的数据,2024年那届来了20多万境外采购商,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了72%,金砖国家也有27.4%,中东国家占14.3%。 中国对美出口的占比早就下来了,2018年还占19.2%,到2024年已经跌到14.7%。货物贸易总额倒是从2020年的32.2万亿元涨到2024年的43.8万亿元,年均增长8%。 服务贸易更厉害,2024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中国游”“中国购”越来越火。这就是把鸡蛋分到不同篮子里,美国那边施压越狠,其他市场的开拓就越积极。 科技自主这块儿更是被倒逼得加速了。美国越是卡脖子,中国越明白核心技术买不来。2021到2024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3.5%,比整体投资增速快多了。 就拿被美国盯紧的生物技术来说,即便法案施压,中国企业该研发还是研发,该拓展业务照样拓展。这种劲头不光在生物领域,芯片、新能源这些被限制的领域都一样,把外部压力变成了研发的动力。 中美之间的打打谈谈也印证了这种长期博弈的态势。2025年10月,美国刚对华船舶加收港口服务费,中国立马对等反制,征收特别港务费。美国想收紧稀土出口,中国直接出台更严的稀土物项出口管制。 紧接着两国又在吉隆坡坐下来磋商,最后美方取消了原定的关税举措,还同意延长关税休战协议。这种“边打边谈”的模式反复上演,让大家看清了: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只能在博弈中寻找平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话真没说错。要是没有美国这持续的外部压力,国内市场的潜力说不定还不会被这么快激活,非美市场的布局也不会这么果断,科技自主的决心更不会这么坚定。 现在这种共识已经扎根了,不管美国接下来出什么招,中国的路子很清晰:把自己的经济盘做扎实,把朋友的圈子扩大,把核心技术握在手里。 这种状态不是被动应付,而是主动调整。美国把压力变成长期参数,中国就把应对变成发展策略。从企业到国家,从市场到科技,都在这种忧患意识里找机会、求突破。这大概就是杨丹旭想说的,这种共识已经成了底线,也成了接下来往前走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