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飞行员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现象:每次中国战机伴飞,既不是歼16、也不是歼20、更不是歼35,总是用歼11伴飞或拦截他们! 这可不是美军瞎琢磨,五角大楼统计过,从2021年底到2025年中,南海和东海的空中接近事件超180次,七成以上都是歼11挑大梁,连太平洋空军司令部都纳闷这老机型咋成了主力。 先说说美军那些侦察机的德行,RC-135、P-8A 这些家伙,飞得比高铁快不了多少,最高速度才 0.75 马赫,慢悠悠地在南海、东海晃悠,说白了就是来偷窥的。 对付这种 “慢鸟”,真用不着歼 20 这种五代机出马。歼 20 是干啥的?那是踹门的尖刀,隐身突防、超音速巡航,专打关键目标,用它来伴飞侦察机。 歼 16 倒是灵活,可它是多面手,对地对海打击样样行,拦截这种日常活儿根本没必要动用它,留着对付更硬的目标才划算。 再看歼 11,别看美军叫它 “老机型”,咱的升级版早不是当年的样子了。 就说歼 11BG,换了新型有源相控阵雷达,跟装了双慧眼似的,几百公里外就能锁定目标,还能同时盯着好几个家伙,配上霹雳 - 15 远程导弹和霹雳 - 10 近距格斗弹,火力一点不含糊。 更关键的是它耐造,双发设计安全得很,南海、东海离内陆基地上千公里,歼 11 满油能飞大半天,滞空时间比歼 10 长得多,陪着美军机兜圈子一点不费劲,这续航能力正是咱要的。 咱不说虚的,拿实打实的例子说话。2023 年 5 月南海那回,美军 RC-135 贼溜溜地往岛礁凑,两架歼 11B 二话不说就冲上去,2 马赫的速度逼近,150 公里外就把它锁定了,最后贴到 150 米的距离伴飞,那 RC-135 吓得当场掉头就跑,连犹豫都不敢。 才过俩月,加拿大的 CP-140 想来东海刷存在感,结果碰上个更硬的歼 11BSH,不仅带着实弹飞过去,还直接丢了 8 枚红外干扰弹,对面飞行员吓得一缩脖子,赶紧灰溜溜撤走了。 最绝的是当年 10 月夜里,美军 B-52H 想摸黑过来,歼 11BSH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空里,直接飞到离它 3 米的地方,照明弹一打,美军轰炸机驾驶舱亮得跟舞台似的,美军自己在简报里都写着 “危险但精准”。 要说最实在的,还是成本账。歼 11 飞一小时成本不到 2 万美元,歼 20 呢? 光维护费就得是它的好几倍,更别说那金贵的隐身涂层,碰一下、磨一下,修起来又费钱又费时间,要是天天用来伴飞,那得烧多少钱。 咱空军可不傻,歼 11 家族总共 400 多架,数量足够多,南海、东海天天至少 6 架值班待命,24 小时随叫随到,摔了坏了也不心疼,正好适合这种高频次的日常任务。 而且飞行员经验老到,歼 11 飞行员人均一年拦截 38 次,是歼 20 飞行员的 7 倍,对付美军那套侦察套路,闭着眼睛都知道该咋应对。 美军总说看不懂,其实是他们没算明白这笔账。大国空军讲究高低搭配,就像美军自己用 F-15 踹门、F-16 跑日常一样,咱的歼 11 就是干日常活儿的 “劳模”,把昂贵的歼 20、歼 35 留着当杀手锏,这叫战略智慧,不是穷酸。 2024 年咱还特意把一批机体寿命快到的歼 11 派去南海,说白了就是物尽其用,用最低成本守好大门,省下的钱拿去造更先进的战机、搞更好的装备,这账算得明明白白。 再说了,歼 11 可不是单打独斗。它能通过数据链跟预警机、加油机连起来,预警机给它报信,加油机帮它延长航程,必要时还能指挥无人机前出侦察,这体系作战能力一点不落后。 美军那些侦察机刚起飞,咱这边早就通过体系摸清它的行踪了,歼 11 一升空就能精准拦截,这效率比啥都重要。 所以说,美军纳闷的 “怪现象”,其实是咱的从容。歼 11 顶在前面,说明后面还有更厉害的牌没亮出来,这才是大国的底气。 以后再看到歼 11 伴飞美军机的新闻,别觉得是咱没先进战机,恰恰相反,这说明咱既懂防御,又会过日子,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美军要是还琢磨不明白,那就让他们接着纳闷去,咱的歼 11 还会继续在南海、东海的天上,稳稳当当地守着咱的家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