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达成“大交易”! 欧盟不乐意了,竟然要求中方提供同等待遇。   2025年1

波览历史 2025-11-05 09:59:30

中美达成“大交易”! 欧盟不乐意了,竟然要求中方提供同等待遇。   2025年10月30日,中美在韩国釜山的100多分钟会晤刚结束,联合声明就搅动了全球经贸格局。   美方宣布取消10%“芬太尼关税”、暂停24%对等关税一年,中方同步回应暂停稀土出口管制措施,这场被外媒称为“风暴眼中的妥协”,却让欧盟立刻坐不住了。   11月3日欧盟新闻发布会上,贸易委员直接喊话中方,要求在稀土供应上获得与美国同等的待遇,这场看似“待遇之争”的背后,藏着更复杂的博弈逻辑。   先看清中美这场“大交易”的本质,它从不是单方面的让步,而是精准的利益交换。   美方的妥协源于实实在在的产业压力,美国85%的稀土需求依赖进口,其中经中国精炼加工的比例高达92%。   而中方10月9日将稀土核心技术纳入管制的公告,直接掐住了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的“咽喉”。   从雷达用的钕铁硼磁体到发动机高温合金,这些关键部件都离不开中国掌控的重稀土精炼技术,新建工厂不仅要20亿美元投资,周期更是长达十年。   这种现实让特朗普不得不放下强硬姿态,在社交平台连发四条动态确认合作,美国财长贝森特也直言无意与中国“经济脱钩”。   中方的回应则体现了对等原则,10月31日商务部公告明确暂停稀土管制一年,还为合规企业开设“绿色通道”,但这绝非无底线放开。   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三分之一,却承担着90%以上的供应,过去的过度开采留下了沉重环境代价,此次调整既是维护战略安全,也是对美方务实态度的回应。   这种“关税换管制放松”的平衡,让中美关系进入了所谓的“微妙平衡”,但这一切都建立在双方拿出实际筹码的基础上。   协议刚落地,布鲁塞尔就传出了不满的声音。   欧盟的焦虑焦点集中在稀土上,作为全球绿色转型的关键资源,欧盟几乎所有稀土加工环节都依赖中国供应链,从汽车电气化到风电设备,都离不开这一“工业维生素”。   但欧盟的诉求从一开始就站不住脚,他们一边要求中方“一视同仁”,一边却在对华政策上延续对抗姿态。   9月30日,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强制接管了中资闻泰科技控股的安世半导体,10月7日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还暂停了企业首席执行官张学政的职务,直接导致欧洲汽车供应链出现中断风险。   更矛盾的是,欧盟还想用自己制定的规则施压。法国总统马克龙早在10月23日的欧盟峰会上就放话,威胁要启动被称为“核选项”的《反胁迫工具法案》,声称中方管制是“经济胁迫”。   可这套2023年底才生效的法案,至今一次都没敢用过,根本原因在于它本质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工具。   欧洲汽车制造商早就发出警告,若稀土供应真出问题,两个月内产业就得停滞,宝马、大众的电气化转型将直接搁浅。   德国总理默茨表面支持讨论施压,私下里德国企业却靠着中方已有的“绿色通道”维持生产,匈牙利、希腊等东欧国家更不愿为博弈牺牲中国投资带来的利益,这种内部分裂让马克龙的“狠话”成了空谈。   欧盟似乎忘了,国际关系的核心从来是利益交换而非“平等待遇”的口号。   中美谈判中,美方以关税和出口管制清单为筹码,最终以让步换合作;而欧盟长期在对华问题上“跟风美国”,美国对华降温时欧盟率先设限,美国转向务实后欧盟仍在对抗。   他们既没拿出解除光刻机出口限制这样的实质性筹码,又持续在半导体等领域制造摩擦,却指望中方给予同等待遇,这种逻辑显然站不住脚。   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早就说得清楚,稀土管制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正常做法,且已为合规欧盟企业提供审批便利,2025年上半年超六成欧盟企业通过绿色通道获得许可,所谓“歧视”根本不存在。   美方的态度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特朗普虽然一贯奉行“美国优先”,但此次也承认与中国合作的好处“远大于对抗”,这种对实力对等的认可,恰恰是欧盟缺乏的认知。   欧盟总将“高层互动频繁”等同于谈判优势,却忽视了自身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远大于中国对其技术的需求。   美日澳此前高调打造“去中国化”稀土联盟,投入85亿美元仍因技术短板无果,这足以说明中国在稀土精炼领域的技术主权无可替代,而欧盟连这样的基础认知都没有。   11月4日,随着中方对美“通用许可证”政策落地,欧盟的焦虑进一步升级,有官员甚至提议将稀土纳入“关键原材料法案”的反制清单,但多数成员国都态度消极。   毕竟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用对抗手段解决供应链问题,最终受伤的只会是自己。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信息:欧盟焦虑:中国暂停稀土出口管制措施,没我的事? 2025-11-04 08:20·观察者网

0 阅读:0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