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曾说:中国的消费率偏低,根本原因在于工资水平的不足

关羽深聊娱乐 2025-11-05 11:26:57

[太阳]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曾说:中国的消费率偏低,根本原因在于工资水平的不足,有人认为中国人热衷于存钱而不愿消费,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唯有将现有的投资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才能真正破解这一困扰国家经济发展的难题。   打开社交媒体,“30岁存款50万”的话题总能引发热议,但评论区里更多的是“月薪5000,怎么存50万”的自嘲,数据更能说明真相。   2019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仅38.8%,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甚至比不上周边的印度、泰国(约66%-67%)和越南(74%),可若因此给中国人贴上“爱存钱”的标签,显然忽略了背后的现实压力。   在某互联网公司做运营的小张,月薪8000元,扣除房租3000元、通勤费500元、伙食费2000元后,每月能自由支配的资金不足2500元。   “不是不想买新衣服、去旅游,而是要留着钱应对突发情况。”小张的话道出了多数人的心声,房贷、子女教育、父母医疗,每一项都是压在身上的刚性支出大山。   2023年一项调查显示,72%的受访者表示“存钱是为了应对未来风险”,仅有8%的人承认“单纯喜欢存钱”,所谓的“爱存钱”,不过是工资水平跟不上生活成本的无奈选择。   为什么工资会成为消费率偏低的拦路虎?从经济结构来看,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驱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重工业发展,确实拉动了GDP增长,但资金更多流向了项目建设与企业扩张,普通居民的收入增长却未能与经济增速同步。   以制造业为例,某汽车零部件工厂的流水线工人,十年前月薪3000元,如今月薪5000元,看似增长了67%,但同期当地房价从每平方米8000元涨到了2.5万元,涨幅超过200%。   工资跑不赢房价、物价,居民可支配收入被不断挤压,消费自然有心无力,更关键的是,投资驱动模式还带来了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等连锁反应,进一步压缩了消费空间,当一个家庭要花30年时间偿还房贷时,即便有消费需求,也只能勒紧裤腰带。   想要激活消费,不能只靠发放消费券、搞打折促销等短期刺激手段,这些做法就像给口渴的人递糖水,治标不治本。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推动政府从投资型转向服务型,把更多精力和资金用在改善民生、提高居民收入上。 首先,要让工资涨起来,政府需出台政策,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确保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同步,让大家有钱可花,其次,要为消费卸包袱。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降低住房成本,扩大医保报销范围、提高养老金水平,减少居民对未来的担忧,让大家敢花钱,最后,要为消费搭平台,完善电商基础设施、规范消费市场秩序,鼓励绿色消费、智能消费,让大家愿花钱。   从不敢消费到愿意消费,考验的不仅是居民的收入水平,更是政府的服务能力,当工资能轻松覆盖生活成本,当养老、医疗不再让人焦虑,中国人自然会卸下爱存钱的包袱,释放消费潜力,这不仅能破解中国消费率偏低的难题,更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0 阅读:0
关羽深聊娱乐

关羽深聊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