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回中国可真要杀鸡给猴看了。中国实在忍无可忍,终于要杀鸡给猴看了,谁是这只鸡?不是美国,不是日本,不是德国丶法国丶英国丶澳大利亚和菲律宾,而是荷兰。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一回中国可真是被逼到墙角了,忍了这么久,终于决定亮出点颜色给某些人瞧瞧。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回被拿来“开刀”的,不是大家平时老挂在嘴边的美国、日本,也不是德国、法国那些老牌工业国,更不是最近跳得挺高的澳大利亚和菲律宾——而是荷兰。 这个西欧小国,平时在国际新闻里不算太起眼,可这回却因为一台机器,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事情得从2023年初说起。那时候美国那边对中国的科技封锁是越来越紧,不光自己动手,还拉着盟友一起围堵。荷兰政府就在这种压力下,做出了一个让不少人意外的决定:限制他们国内最牛的科技企业ASML向中国出口光刻机。 光刻机这东西,普通人可能不太熟悉,但在半导体行业里头,那可是制造芯片的核心设备,说是“芯片之母”也不夸张。 ASML在全球高端光刻机市场几乎是一家独大,尤其是极紫外光刻机,那技术别人根本追不上。中国这些年半导体产业发展快,对这类设备需求特别大,本来一直是ASML的重要客户。 荷兰这一限制令出来,ASML的股价就跟坐过山车似的往下掉。资本市场最怕不确定性,投资者心里都打鼓: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要是丢了,ASML未来的业绩还能好看吗? 果不其然,消息一出,公司市值就蒸发了上百亿欧元。有些分析师在报告里写得挺直白,说这是“政治决策引发的商业灾难”,ASML可能得花好几年才能从这次打击中恢复过来。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这记闷棍反倒把中国半导体行业给打醒了。其实在这之前,国内就已经有人在喊要自主研发光刻机,但总有些人觉得反正能买到,自己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不太上心。 荷兰这么一限制,等于是把后路给断了,所有人都明白了——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讨不来、换不来的。从那以后,国家层面加大了对半导体产业的支持力度,企业也更舍得往研发里砸钱。 上海微电子等国内企业加班加点攻关,听说在光源系统、双工件台这些关键技术上都有了突破,虽然跟ASML最先进的设备还有差距,但至少不再是完全被卡脖子了。 回过头看荷兰那边,情况就不太妙了。ASML丢了中国市场,损失可不是一点半点。光2023年一年,对华出口额就跌了四成多。 这还不算,因为销售额下降,公司不得不缩减产能,一些配套的中小企业也跟着受影响,有的甚至开始裁员。 荷兰经济本来就不算太大,ASML这种龙头企业一出问题,整个国家的出口数据都跟着难看。有荷兰媒体自嘲说:“我们成功地用一台机器,把自己从中国的合作伙伴变成了警示故事。” 美国那边搞的这一套“围堵策略”,表面上看着挺唬人,拉拢这个游说那个,想方设法不让中国拿到先进技术。但实际效果呢?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不但没被按下去,反而在压力下长得更壮实了。 现在中芯国际、华虹这些代工厂的产能一直在提升,虽然先进制程上还追不上台积电、三星,但在成熟制程方面已经能做到自给自足,甚至开始出口了。 更重要的是,整个产业的心态变了——以前是想着怎么买,现在是想着怎么造;以前是跟着别人跑,现在是要自己开辟新跑道。 其实这事往深里想,挺有意思的。荷兰是个小国,在国际关系里向来讲究务实,尽量不在大国之间选边站。但这回在美国的压力下,他们做出了一个看似符合短期政治正确、却违背长期经济利益的决定。 结果呢?中国被逼着走上了更坚决的自主创新之路,而荷兰企业却要为此买单。这不免让人想起那句老话: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在大国博弈的棋局里,小国有时候真的很难独善其身。 从更广的视角看,这件事也反映出了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的变化。过去那种“西方技术、中国市场”的分工模式正在被打破。中国不再满足于只做消费者和组装者,而是要在核心技术领域拥有自己的话语权。 光刻机只是一个缩影,类似的故事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等领域也在上演。这不是谁赢谁输的问题,而是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多极化的技术时代,不再有一家独大的局面。 如今回过头来看这场风波,倒是印证了中国那句古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外部的压力有时候反而是一种动力,能把人的潜能给逼出来。 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就是这样,要不是被人卡脖子卡得这么狠,可能还下不了这么大的决心来自主研发。 而荷兰那边的经历也提醒了很多国家: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随意切断供应链、破坏市场规则,最终很可能会反噬自身。毕竟商业的本质是互利共赢,而不是零和博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