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的一个初冬,兰州军区副司令张藩乘坐绿皮火车去郑州出差。身为中将,他却选择硬座,随身带的干粮只是一个装了几颗炒花生米的布袋。火车行驶中微微一颠,一颗花生米滚落到地上。张藩毫不犹豫地趴下身子,从地板上捡起花生米,小心地吹吹土,再次放入口中。 有些人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副司令要捡起一颗掉在地上的花生米?实际上,这并不是“节俭”那么简单。张藩出身贫寒,从小吃过野菜、啃过树皮,甚至饿到筋疲力尽。他在艰难的岁月里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更深知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几十年来,这份对节俭的执着已融进他的骨子里。 无论是战争年代冲锋在前,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高职,他从未因地位改变而放弃质朴的作风,始终坚持“不浪费一粒粮食”。晚年定居南京时,他家虽朴素,却摆满了稻米、黄豆标本,时刻提醒自己和后来人:每一颗粮食,都是农民的血汗。 张藩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习惯是一种信仰”。如他所说:“革命不是靠喊口号,是靠一辈子的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