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衔,这六位将帅主动申请降衔 徐向前这人,从小在山西长大,家里穷,年轻时上过师范学校,后来进黄埔军校第一期,当过教官。1927年入党,领导广州起义,之后在鄂豫皖根据地干得风生水起,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打黄安战役那种硬仗,长征时率部过草地,转战西北。抗日时期在晋绥边区指挥作战,解放战争里带头拿下太原城。他这辈子打仗多,建根据地也行,算是老资格的军事家。罗荣桓呢,湖南人,书香门第出身,上过青岛大学预科,1927年入党,参加秋收起义,当特务连党代表,上井冈山后干营党代表,专管政治工作。抗日战争在山东开辟根据地,打鲁中战役,解放战争帮着指挥辽沈和平津战役,推动军队政治教育上台阶。他这人低调,从不争功。 徐海东出身湖北窑工家,小时候干重活,1925年入党,北伐时当排长,大革命失败后回家搞农民自卫军,建鄂豫边根据地,任红二十五军军长,长征先到陕北。抗日时指挥新四军江北部队,后因病休养。他早年起义多,贡献大。许光达湖南农民家出生,1925年入党,黄埔五期毕业,参加南昌起义,任红六军参谋长,长征跟红二方面军,抗日在延安当抗大教育长,解放战争指挥西北装甲部队,帮着建机械化力量。徐立清安徽贫农出身,1929年参加立夏节起义,1930年入党,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科长,长征北上,抗日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后勤部长,解放战争管华北军区干部事。孙毅河北农民家,早年上河南军官学校,在冯玉祥国民军干团副,参加北伐,1931年宁都起义入红军,任红一军团参谋长,长征随军,抗日任华北军区参谋长,解放战争指挥晋中战役。 徐向前听说自己要授元帅,就在家给中央写信,说革命成了,衔级无所谓,牺牲的同志该优先。他这信寄出后,中央没答应,因为他指挥红四方面军,多次以少胜多,还当军委副主席,衔级实打实。罗荣桓管授衔工作,看到自己名单上,也写信说自己入伍晚,贡献小,该给粟裕。中央解释他代表政治工作,秋收起义上井冈山,不争名利,帮辽沈和平津战役,对二野四野建军关键,就授了元帅。徐海东病床上知道要大将,对周总理说休养多,工作少,不如徐宝珊吴焕先那些牺牲的。周总理回话说他积劳成疾,贡献大,衔级合适。毛主席知道后夸他功劳大,必须大将,还排第二。 许光达接待苏军团后,从周总理那听说是大将,就找贺龙说改上将。贺龙劝他当装甲兵大将。他回家写信给毛主席和军委,说自己革命成绩一般,苏联养伤错过难时期,回国后方多,贡献小,推王震萧克。彭德怀在会上读信,打电话说不同意。周总理他们讨论他留学学俄语带回经验,推动军队机械化现代化,这算大功,驳回降衔,但降行政五级。徐立清审定名单时,把自己从上将移中将。老同志劝他兵团级该上将。他说中将好,对人工作利。罗荣桓谈话说不同意,加回上将上报。他再写信。彭德怀三次谈劝。他坚持,周总理批,授中将。孙毅看上将名单有自己,向中央报告,说劳苦多建树少,授少将够。考虑他红军参谋长,抗日聂荣臻参谋长,解放晋中军区司令等,少将低,改中将。 这些申请降衔的事,在当时军队里传开,体现出老同志的作风。徐向前他们不光打仗行,还谦虚,觉得衔级是集体功劳,不是个人炫耀。罗荣桓管政治工作,带头不争,这影响大。徐海东病中还想牺牲同志,显示出对党的忠诚。许光达留学经验帮军队现代化,这点很多人后来才意识到重要。徐立清干部工作稳,坚持降衔也算实干。孙毅从旧军转过来,贡献稳扎稳打,降衔体现低调。整体看,这次授衔不唯资历,主要看贡献,平衡各方面。 徐向前继续当军委副主席,管国防建设,参与战略规划。罗荣桓总政治部主任,指导政治教育,组织干部培训。徐海东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审阅理论报告,讨论战役经验。许光达装甲兵司令员,视察演习,指挥装备研发。徐立清总干部部副部长,处理选拔文件,人事调整。孙毅训练总监部副部长,监督训练,制定方案。他们后期工作多在后方,帮着建正规军。 徐向前1990年在北京逝世。罗荣桓1963年逝世。徐海东1970年逝世。许光达1969年逝世。徐立清1983年逝世。孙毅2003年逝世。这些人走后,留下的作风影响后辈。授衔那会儿的谦虚劲儿,现在想想,还挺接地气的,不是光说不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