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账本”曝光:运行了20余年,2500亿投入如今回本了吗?   这道盘桓

未央细说 2025-11-05 17:33:21

三峡大坝“账本”曝光:运行了20余年,2500亿投入如今回本了吗?   这道盘桓在国人心里二十多年的问题,如今账本一摊开,答案早不是“回本与否”那么简单。当初立项时核定的2500亿总投入,在工程推进中迎来了意外的“成本减免”——2003年首批机组比计划提前两年并网发电,边建设边产生收益,硬生生把最终总花费压在了2100亿以内,等于刚开工就为国家省下了400亿真金白银。   最直观的回本来源当属发电,这台“超级发电机”二十多年来几乎没歇过脚,作为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其34台主力机组年均发电量稳定在980亿千瓦时左右,累计发电量已突破1.7万亿千瓦时,这些电力通过18回交直流输电通道,送往华中、华东、南方和川渝四大电网,直接覆盖了超过全国一半人口的用电需求。   远距离输送靠的是超高压技术,20千伏交流电先升压至500千伏,送往华东、南方的电力还要转换成直流电减少损耗,1300公里外的上海、广州都能用上清洁水电,单是上网电费一项,累计入账就超过6200亿,更别提为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缓解缺电压力、替代化石燃料的隐性效益。   比发电收益更值钱的,是防洪带来的“安全账本”,长江中下游曾是汛期的重灾区,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每年都要耗费巨资加固堤坝、转移群众,灾后重建更是无底洞。   三峡建成后,防洪库容达到221.5亿立方米,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跃升至百年一遇,累计拦洪运用近70次,拦洪总量超2100亿立方米,2016年长江特大洪水、2020年汛期洪峰,都是靠着大坝精准调度才化险为夷,避免的农田绝收、厂房淹没、家园损毁损失,折算下来早已远超发电收益,这笔钱没进财务报表,却实实在在护着长江经济带的安稳根基。   航运方面省下来的钱更是看得见摸得着,大坝修建前,川江航道滩多水急,“蜀道难”延伸到了江面,千吨级船队都得靠拖轮牵引,运输成本居高不下。   如今双线五级船闸和垂直升船机构成了“水上电梯”,万吨级船队能直达重庆,航运成本直接削减近一半,每年节省的运输费用就超200亿,二十多年累计下来已经突破3300亿,长江航运量从2003年的1.8亿吨飙升至如今的10亿吨级,重庆港、武汉港成了贯通东西的物流枢纽,曾经的“黄金水道”才算真正发挥了价值。   还有常被忽略的水资源调配收益,这笔账同样厚重,枯水期开闸向下游补水,每年可补给水量超200亿立方米,保障沿岸数十座城市的生活用水和数千万亩农田的灌溉需求,2011年长江中下游大旱,正是三峡紧急补水才避免了大面积粮食减产和工业停产,单这一次调度创造的效益就达百亿级别。   更关键的是,大坝还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供了稳定水源支撑,让北方数千万群众喝上了长江水,这份民生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   算总账的话,光发电和航运省下来的钱加起来就超过9500亿,是实际投入的4倍多,早就把2100亿的成本远远甩在身后。   可三峡的价值从不止于账本上的数字:每年减少的14.9亿吨二氧化碳排放,是给生态的“绿色账单”;汛期里群众不用再连夜转移,是给百姓的“安心账单”;万吨船队畅行长江,是给经济的“活力账单”。   当初有人质疑投入过高、回报太慢,如今二十多年过去,这道横跨长江的大坝早已用事实回应,它不仅赚回了真金白银,更筑起了安全屏障、激活了经济脉络、守护了生态环境。   你说这样的工程算不算最划算的“国家级投资”?要是没建三峡,这些年长江沿岸得多承受多少损失?评论区聊聊呗!

0 阅读:90
未央细说

未央细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