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9年,病危的唐太宗接过红色小药丸,狂喜道:“看来天不亡我啊,罗迩娑婆终于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1-06 03:59:58

公元649年,病危的唐太宗接过红色小药丸,狂喜道:“看来天不亡我啊,罗迩娑婆终于将这长生不老药炼成!”说完就迫不及待地吃下仙丹。随即太宗顿觉腹中绞痛,温血从七窍冒出,他愤怒地指着罗迩娑婆,却说不出话来。 咱得先明白一个事,李世民晚年,他不是在追求活到一千岁,他是在拼命想多活一天。他不是“贪”,他是“痛”。 史书上记得清清楚楚,李世民的身体,早就垮了。 他有什么病?首先是“气疾”。贞观二年他就说:“朕有气疾,岂宜下湿。” 贞观六年又说:“朕有气疾,暑辄顿剧。” 这“气疾”是啥?说白了,很可能就是要命的哮喘病。一到夏天热得不行,或者待在潮湿地方,他就犯病,喘不上气。而且这病是家族遗传,他老婆长孙皇后也有,他俩生的7个孩子,除了李治,全早逝。 更要命的是,贞观十七年以后,他又添了个新毛病——“风疾”。这在古代,基本就是指高血压、中风之类的毛病。 您各位设想一下,一个人,常年哮喘,呼吸困难,还动不动就高血压上头,头晕目眩。这日子过得有多难受? 所以,李世民晚年不是“想成仙”,他是“想治病”。他不是个迷信的傻子,他是个被慢性病折磨得走投无路的病人。 有了这个“病人”的身份,咱再看他后面的操作,就全明白了。 李世民这人,其实很务实。他曾经“苦利增剧”,就是拉肚子拉到快虚脱了,御医都没办法。这时候有人献了个“西域方”,用牛奶煮“荜茇”。李世民一喝,嘿,真好了。 这事儿让他尝到了甜头:御医治不好的病,“外国偏方”可能管用! 所以,到了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又一次病重,御医们束手无策。第二年,王玄策从中天竺俘虏了个僧人,就是标题里那位——那罗迩娑婆寐。 这和尚一通忽悠,说自己200岁了,有长生术。 搁平时,李世民估计一摆手就让人拖出去了。但现在呢?他病得“虽对寒泉,如升头痛之坂;或居珍簟;若涉炎火之林”,意思是,大热天他对着凉水都觉得头痛欲裂,躺在凉席上都跟被火烤一样。 人在绝望的时候,是会抓住任何一根稻草的。 李世民没把这和尚当“神仙”,他是把这和尚当成了另一个能治“荜茇”那种奇效药的“外国专家”。 于是,这和尚开始炼丹了。史书记载,他炼了一年多,又是要“畔茶佉水”,又是要骆驼骷髅,仪式感拉满。 公元649年,丹药炼成了。李世民也吃了。 然后呢? 高能反转来了。 标题里那“七窍流血、当场毙命”的场景,是后人编的。 真实的史料,是后来唐高宗时的大臣郝处俊说的,他劝谏高宗别学他爹,说:“先帝服之,竟无异效,大渐之际,名医莫知所为。” 看清楚这四个字:“竟无异效”! 意思是,吃了,没用。 这药没让他长生,也没让他当场暴毙。他就那么不好不坏地拖着,最后还是因为老毛病,在当年5月病逝了。 李世民的死,不是一场戏剧性的“毒杀”,而是一场缓慢、痛苦、无能为力的“慢性病致死”。 这就有意思了。既然吃了“没效果”,为什么后世都言之凿凿,说李世民是被毒死的?标题里这口黑锅,那罗迩娑婆是怎么背上的? 这就要提郝处俊那番话的后半句了。 郝处俊承认:“时议者归罪于胡人,将申显戮,又恐取笑夷狄,法遂不行。” 翻译过来就是:当时,满朝文武都炸了,大家都嚷嚷着要宰了这个“胡人”,但最后怕这事儿传出去被外国人笑话,这事才没办。 看明白没? 这口锅,是御医们甩出去的。 皇帝病重,你们这帮顶级御医治不好。最后皇帝死了,总得有人负责吧? 这帮御医总不能说“我们学艺不精,皇上的高血压和哮喘,我们搞不定”。那不是全家掉脑袋吗? 这时候,那个神神叨叨的“外国专家”简直是完美的替罪羊。“不是我们治不好,是那个胡人瞎用药,把皇上毒死了!” 这套逻辑,完美! 所以,“李世民被印度神棍毒死”的说法,就这么成了“官方认证”的死因。它掩盖了御医的无能,也给李世民晚年的绝望,找到了一个最简单、最富戏剧性的解释。 说到底,李世民只活了52岁。他爹李渊活了69,他那个从小体弱多病的儿子李治还活了55。 他不是死于愚蠢,他是死于那个时代的局限。 他的一生,战胜了无数强大的敌人——窦建德、王世充、颉利可汗。他开创了万国来朝的“贞观之治”。但他终究没能战胜自己身体里的“气疾”和“风疾”。 那个标题里的场景,那个狂喜后暴毙的帝王,是一个被简化的符号。 而那个真实的李世民,那个在贞观二年嘲笑神仙,却在贞观二十二年,颤抖着手接过“外国偏方”,只为能少痛一天、多撑一天的“病人”,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天可汗,终究也只是个凡人。

0 阅读:63

猜你喜欢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