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国卖身背后:50万美金/店的估值逻辑与四大必砍求生路(看到一条观点整理分

可可看汽车啊 2025-11-06 07:22:58

星巴克中国卖身背后:50万美金/店的估值逻辑与四大必砍求生路(看到一条观点整理分享大家)

星巴克中国股权转让案背后,隐藏着残酷的估值真相——单店估值不足50万美金,仅相当于剩余固定资产摊销总额。尽管星巴克(SBUX)仍保留40%股份,名义上看似溢价交易,但从现金流角度实则近乎赎回操作。接盘方若想扭转颓势实现盈利,必须在四大核心领域推进“外科手术式”裁剪:

一、组织与系统:臃肿架构“瘦身”+ 数字化重构

首当其冲的是人员与流程的深度优化。星巴克中国总部管理体系堪称臃肿:数百人的IT团队、数千名管理岗位、十余个办公及运营中心,叠加SVP、VP、SM等多层级冗余职级,成本居高不下。未来大概率会推动固定雇佣转向外包模式,预计可降低数亿至十数亿成本,但大额N+X补偿支出仍是不小压力。

数字化层面,得益于18年本地化积累,CRM、POS等系统替换难度低于金拱门,但接盘方大概率会在协议后期启动全面替换,彻底摆脱原有体系束缚。

二、权力博弈:供应链控制权争夺白热化

传言SBUX未移交云南、昆山、深圳等地的供应链及数字分支资产,这将成为后续博弈焦点。SBUX对咖啡供应链上下游100%的掌控力难以撼动,若想将接盘方变为“提款机”,恐重现金拱门式的前期争斗。此外,深圳Digital部门表现疲软,若不彻底改制,终将被抛弃,沦为SBUX的负累。

三、运营模式:从“规模扩张”到“精准收缩”的生死转型

1. 门店优化:烘焙工坊仅适合保留20家,其余应果断关停;“巧克力工厂”式的情怀门店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抗衡本土主理人品牌及新兴西餐品牌。

2. 租金与客流:仅数百家门店拥有免租分成协议,多数门店虽有区位议价权,但客流吸引力已被新兴咖啡品牌超越,关店、转店势在必行。

3. 市场下沉:需通过资本运作引入新品牌,抢占瑞幸、Manner主导的大众咖啡市场,同时降低服务复杂度,提升运营效率。

四、产品核心:品牌溢价耗尽,需重建“成瘾性”产品力

茶咖赛道本是高毛利领域,但星巴克长期依赖经典款,近年爆品竟靠“猫爪杯”等周边,品牌价值持续透支。当前其产品在口感(不如Manner)、空间(不如Peets)、品类(不如瑞幸)、即饮(RTD)等方面均无优势,若不突破,恐步Tims、Costa后尘。

正如餐饮投资人所言,饮品成功的关键在于“成瘾性”(咖啡因、糖、牛磺酸等),仅靠杯型命名等营销噱头已难以为继。

结语:咖啡赛道格局已定,淘汰赛加速升级

单店1亿人民币溢价的时代早已落幕,喜茶、奈雪等曾经的头部品牌纷纷遇挫。当前赛道分化明显:瑞幸从低谷崛起,Manner寒冬前储备充足,茶颜悦色稳守区域市场,蜜雪冰城靠供应链构建壁垒。星巴克中国能否破局,上述四大改革的落地效果将是关键,让我们拭目以待。

星巴克

0 阅读:0
可可看汽车啊

可可看汽车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