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指挥部继续努力解救被包围在奥斯基尔河左岸的乌军部队。过去一天内,乌军第92突击旅、第151机械化旅和第1国民警卫旅曾对莫纳奇尼夫卡、布拉戈达托夫卡和奥西诺沃附近发起四次进攻,其中在奥西诺沃的进攻目的是抵达奥斯基尔河边并建立渡口,但在俄军西部集群第6集团军的抗击下均告失败。 战场上的命令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了。泽连斯基坚决反对撤退的表态,与前线部队突围失败的战报形成刺眼对比。这种矛盾背后,可能隐藏着比战术失利更严重的指挥危机。 看看具体战况。乌军三个旅轮番冲击俄军防线,重点是想在奥西诺沃强渡奥斯基尔河。但四次进攻全部被俄军第6集团军挡了回去。这说明俄军防线相当稳固,乌军连建立渡口都做不到,更别说救出被困部队了。 这时候泽连斯基却公开强调绝不从库皮扬斯克或波克罗夫斯克后撤。指挥官在战场上要审时度势,死守没有意义的阵地只会徒增伤亡。这种政治表态给军事行动套上了枷锁。 更值得玩味的是替罪羊安排。消息直接点出总司令希尔斯基成了问责对象,连接班人都找好了。这哪里是调整战术,分明是准备甩锅。战事不顺就换将,能解决根本问题吗? 回顾历史,军事决策被政治绑架的案例太多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初期,希特勒严禁撤退导致整个第6集团军被围歼。现在乌军左岸部队面临相似困境,高层却还在纠结政治形象。 现代战争打的是综合国力。乌克兰依赖西方军援,但外援终究不能代替自主决策。如果连战场指挥都要为政治表态让路,士兵的血就白流了。 其实普通士兵最苦。他们顶着炮火执行不可能的任务,回头发现高层在忙着找替罪羊。这种寒心比战败更伤士气。 战争不是赌气。真正的坚强应该是灵活应对战场变化,而不是为了面子让士兵送死。现在最需要的是实事求是评估战局,而不是硬撑场面。 你们觉得呢?这种死守命令到底是在维护国家尊严,还是在不必要地消耗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