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下场怒批!近日人民日报刊登读者来信,阴雨天气,村民忙着排涝,村里的大喇叭

翰的奶奶 2025-11-06 15:36:06

人民日报下场怒批!近日人民日报刊登读者来信,阴雨天气,村民忙着排涝,村里的大喇叭却循环播放着“禁烧秸秆”,如此死板,怎能为群众更好服务?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似乎每一份“官方声音”都变得格外严肃、刻板。阴雨连绵,村民们忙着排涝救灾,谁都知道这才是真正关乎生命财产安全的事,可偏偏,村里的大喇叭却反复播放着那句“禁烧秸秆”。听起来像是在提醒农民们“别烧”,但实际上,这样的循环,是否让人觉得冷漠、机械,甚至有些脱离实际? 人民日报的怒批,犹如一记重锤,敲醒了不少人的心。这不仅仅是对一条公告的质疑,更是对我们公共服务方式的反思。难道在这个信息高速流动的时代,官媒、政府部门还能用“单调”来沟通?难道我们就不能用更贴心、更人性化的方式,去关心、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 想象一下,一个村庄,阴雨天,排涝的忙碌让人焦头烂额,村民们心里满是担忧和焦虑。此时,反复播放“禁烧秸秆”的通知,似乎只是在强调规则,却忽略了群众的情感和实际困难。这种“死板”的宣传方式,反而让人觉得距离群众越来越远。 我们常说,服务群众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份责任。真正的“服务”,应当是用心去听,用心去理解,用心去沟通。或许,我们可以在禁烧的同时,提供一些更切实的帮助,比如组织志愿者帮忙排涝,或者用更贴心的方式宣传禁烧,比如用村民喜欢的方式讲故事,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表达关怀。 这场“怒批”,其实也是一种提醒: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硬性的规定,更是软性的关怀。只有真正站在群众的角度,理解他们的难处,才能让政策落到实处,赢得群众的心。 所以,下次当你听到那循环播放的声音,不妨想一想:如果我们能用更温暖、更智慧的方式去沟通,是不是能让这份“禁烧令”变得更加有人情味?是不是能让村民们在风雨中感受到政府的关怀,而不是机械的“命令”? 毕竟,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喊得多响,而在于懂得多深。让我们一起期待,那些“死板”的通知,能变成温暖的行动,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都能感受到春风般的关怀。这,才是真正的“服务群众”的意义所在。禁止田地烧秸秆 人民日报 三农秸秆禁烧

0 阅读:0
翰的奶奶

翰的奶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