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上甘岭战役,蒋诚歼敌400余人,击落一架敌机,退伍时,却因工作人员写

靖江的过去 2025-11-06 21:59:14

1952年,上甘岭战役,蒋诚歼敌400余人,击落一架敌机,退伍时,却因工作人员写错一字,苦干33年临时工,埋没了英雄身份! 1988年,隆兴乡银行柜台前。60 岁的蒋诚攥着贷款申请单,手掌粗糙,满是老茧。 工作人员王爵英核对信息,突然停下:“您叫蒋诚?参加过抗美援朝?” 老人点了点头。 王爵英猛地想起档案柜里那封放了 35 年的立功喜报 —— 当年是她负责送,就因为 “隆兴乡” 写成 “兴隆乡”,找不到收件人,喜报又退了回来。 就这一个字的差错,上甘岭英雄的功绩,被藏了大半辈子。 1952 年 11 月,上甘岭 537.7 高地。炮弹把阵地炸得全是焦土。 24 岁的蒋诚趴在只有 “簸箕宽” 的掩体里,重机枪枪口还冒着青烟。“敌人飞机冲过来就打头,飞过去就打尾!” 多年后,老人还能清楚比划当时的射击动作。 那时候,15 军 45 师已经打了半个月,牺牲了 5600 多人。4 个连最后只剩 24 人,退到坑道里,断水断粮整整 11 天。 蒋诚所在的 12 军 92 团接防后,他带着全班在敌人炮火封锁下守阵地,靠精准点射压制敌人火力,一共消灭 400 多个敌人,还击毁一挺重机枪。 更让人佩服的是,他用重机枪打下一架低空轰炸的敌机,成了志愿军靠轻武器反空袭的典型例子。 战斗中,一枚弹片划开蒋诚的腹部,肠子一下子流了出来。 “他把肠子塞回去,用绑带一缠,接着又打!” 老伴陈明秀的回忆,和立功喜报上 “身负重伤不下火线” 的记录完全一致。 蒋诚昏迷后,战友冒着生命危险把他抬下阵地,后方医院全力抢救,才算保住了他的命。 1953 年,志愿军司令部给蒋诚记了一等功。可这份写着 “恭贺蒋诚同志为人民立功,全家光荣” 的喜报,因为籍贯登记写错了字,一直放在档案馆的退件箱里。 1955 年 2 月,蒋诚退伍回了家。他带的退伍物品就几样:便衣一套、鞋袜各一双、毛巾一条。 弟弟问他 “为啥不找组织说说情况”,他说:“牺牲的战友才是真英雄,我没什么好炫耀的。” 之后 33 年,蒋诚从种地的农民做到蚕桑技术员,干的全是临时工。村民只知道这个不爱说话的老兵能吃苦,没人知道他肚子上那道疤背后的事。 从 1964 年开始,他在隆兴乡蚕种站当临时工,把养蚕技术传到周围十里八乡,经常出去指导四五天不回家,连前妻临终的时候都没赶上见一面。 “老老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这是蒋诚常跟子女说的话。 1983 年,乡里修公路,钱不够。蒋诚主动站出来牵头,带着村民义务出工干活。 公路修到一半,钱彻底没了。他没听家人反对,决定以自己的名义贷款:“路通了大家都方便,这个责任我来担。” 就是这次贷款,让藏了几十年的功绩终于被人知道。王爵英捧着发黄的喜报找到他,念到 “歼敌 400 余名、击落敌机一架” 时,蒋诚只是淡淡地说:“都是该做的事,国家现在还穷,不给组织添麻烦。” 身份公开后,政府给蒋诚办了全民职工的退休待遇,可他从没想着用自己的功绩谋好处。 五个子女长大后,有人提议让父亲找组织给安排个工作,被他严肃拒绝:“我打仗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给儿女铺路。” 长子蒋仁军去参军时,他只交代了三句话:“当兵就要做好牺牲的准备,对自己要严格,别给组织添麻烦。” 这份朴实的家国情怀,让英雄精神在自家家风里传了下来。 2023 年 1 月 5 日,94 岁的蒋诚在重庆去世。

0 阅读:3
靖江的过去

靖江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