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做出的最大的贡献就是成功压制住日本!没有让这个国家成为超级大国,要知道,当时的日本离超级大国这个门槛,真的就差一只脚,谁料,美国出手了。 不是一次打击,而是系统性收割,从各个方面,进行打压! 先说经济方面的动作,美国最先瞄准了汇率问题。1985年,美国拉着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在纽约的广场饭店签订了协议,这个协议直接针对日元,要求它升值。 协议一签,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就开始快速调整,从原来的水平大幅上升,这让日本出口商品在海外市场变得更贵。 本来日本靠低价高质的产品抢占份额,现在价格一涨,订单自然少了。 面对这种情况,日本央行只好降低利率,希望刺激经济复苏。钱便宜了,企业借贷容易,但这些资金没全去实体生产,反而大量进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 股市大跌,房地产价值缩水,很多公司和家庭资产受损,日本经济增速从高速掉到低位,进入了人们常说的低迷期,到现在影响还在。 除了汇率,美国还针对日本的具体产业下手,步步紧逼。先看半导体领域,日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技术领先,市场占有率很高,美国觉得这威胁了自己的科技地位。 1986年,美国和日本签订半导体协定,要求日本限制对美国的出口,同时开放本国市场给外国产品。协定里还规定,日本要确保外国半导体在自己市场的份额达到一定比例。 这下,日本企业不得不调整策略,出口受限,国内竞争加剧。结果,日本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位置渐渐后移,本来领先的领域,现在变成了跟随者。 类似情况还发生在其他产业。到了汽车业,美国动作更大。 1981年,在美国政府的压力下,日本同意自愿限制汽车出口数量,每年控制在168万辆以内。这迫使日本车企转向在美国本地建厂,虽然缓解了部分贸易摩擦,但也增加了成本,利润空间压缩。 本田和日产等公司在美国设厂,雇佣当地工人,这看起来是合作,但实际上让日本失去了部分出口优势。 电信领域也没例外,美国通过谈判要求日本降低贸易壁垒,让美国公司更容易进入日本市场,日本本土企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这些经济压力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因素在起作用,那就是军事和主权方面的控制。美国通过美日安保条约,牢牢把握日本的安全事务。 这个条约从五十年代签订起,就允许美国在日本设立多个军事基地,目前还有几十个在运作。 条约规定,如果日本领土受攻击,美国会提供防御支持,但同时,日本的国防开支被限制在GDP的1%以内,这让日本无法独立发展强大军力。 日本政府在外交和安全决策上,往往需要考虑美国的意见,甚至有些首相的言论要提前通报。这样的安排,让日本在经济纠纷时,缺少底气去强硬回应。 因为安全依赖美国,经济上就得让步。 长期下来,这影响了日本的社会结构,比如人口方面,日本原本有计划推动增长,但经济低迷后,老龄化问题加重,现在人口连续下降,劳动力短缺,经济活力减弱。 这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但美国的影响确实加剧了这些挑战。 日本的经历,给其他国家敲了个警钟。回想历史,美国的这些策略,似乎在维护自身利益时,会重复使用,比如贸易谈判、技术限制和市场准入要求。 现在,全球格局变了,一些新兴经济体有更强的自主能力,面对类似压力时,可能有不同应对方式。 日本当年没完全避开这些影响,但也提醒大家,经济强大需要配上独立的主权,才能长久发展。美国压制日本的做法,延缓了日本的步伐,但没完全止住亚洲整体的进步。 其他国家从中吸取经验,注重平衡依赖和自主,或许就能走得更稳。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