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红军城这仗能这么“反转”,乌军本来揣着矿道保命的小算盘,以为躲地下就能耍

幻竹论明渊纪事录 2025-11-07 14:33:00

谁能想到红军城这仗能这么“反转”,乌军本来揣着矿道保命的小算盘,以为躲地下就能耍小聪明,结果被俄军反过来拿捏,把好好的“避难所”变成了插翅难飞的死局。   要聊这事儿,得先说说红军城这地方的特殊家底。这地儿坐落在顿涅茨克东部的核心区,本身就是个火药桶上的交通枢纽 ——H15 公路和 M04 高速在这儿交汇,北边的铁路枢纽一天能过 200 节货运列车,乌军乌东前线 70% 的弹药、燃料全靠这儿转运。   更关键的是,它扎在顿涅茨煤田的心脏里,这片绵延 6 万平方公里的煤田,石炭纪形成的含煤岩系铺了上千米厚,废弃矿井和地下巷道像被老鼠啃过的奶酪,密密麻麻穿通了整个城区地下。在乌军眼里,这哪是废弃矿道?分明是老天爷赏的防御工事。   乌军这会儿的处境其实早透着难:守红军城的就五千来号人,对面俄军光是主攻部队就拉来了四个集团军,十六七万人马,坦克装甲车在城外排了好几公里长。   手头这点兵力硬扛肯定是送人头,于是他们打起了矿道的主意:地面上留些散兵游勇修工事、放冷枪,假装在死守;主力全钻进地下,把矿道改造成藏兵洞,通风口改观察哨,岔路口设路障,打算等俄军炮火一过,就钻出来打游击。   在他们看来,这些黑漆漆的巷道弯弯曲曲,有的还藏在地下百余米,俄军就算有重炮也炸不透,步兵进来就是迷路送菜,根本没法奈何他们。   可俄军这回偏没按乌军的剧本走。十月中旬就在城外摆开阵势,坦克、装甲车拉开进攻队形,152 毫米榴弹炮一字排开,但就是不发起总攻,天天就用无人机在天上转圈侦察,偶尔打几炮试探虚实。   乌军一开始还窃喜,觉得俄军果然被矿道唬住了,可没过几天就发现不对劲:城外的包围圈越收越紧,南边铁路线被俄军装甲集群占了,北边的公路也被炮火封死,连空中补给都被俄防空系统掐断了。   地面上的矿道出口一个个被俄军用混凝土封死,通风口时不时飘进催泪瓦斯,地下的乌军渐渐成了闷罐子里的老鼠。   俄军这手 “围而不攻” 的背后,藏着更狠的算计。他们早就摸透了顿涅茨煤田的构造 —— 这些矿道看似杂乱,其实都顺着岩层走向延伸,主要出入口就那么几十个。于是俄军玩起了 “量身定制” 的战术:先用 FAB-500 航空炸弹炸平地面工事,再派工兵分队带着探地雷达摸矿道走向,把乌军的地下藏身点标得一清二楚。   等到包围圈扎牢,直接用 “冰雹” 火箭炮对着已知的矿道入口饱和射击,要么炸塌巷道,要么用烟雾弹封死通路。更绝的是,俄军还学起了乌军的套路,派特种分队顺着废弃矿道绕到乌军后方,端了他们的地下弹药库,把 “游击战术” 还给了对手。   这下乌军彻底慌了神。原本以为的 “避难所”,成了断粮断水的死局:想冲出去,地面全是俄军的火力点,十月底乌军派了 2 万援兵想撕开缺口,结果一天就被摧毁 47 辆装甲车,推进了不到 3 公里就卡住了;想在地下待着,通风口被堵,食物弹药越耗越少,有的分队甚至要靠喝矿井水活命。   有乌军士兵在无线电里求救,说 “地下比地面还危险,俄军的炮弹像长了眼睛,专炸巷道交叉口”。   更惨的是,乌军派去增援的黑鹰直升机刚进城区空域,就被俄军无人机盯上,FPV 自杀式无人机轮番轰炸,连人带机炸成了碎片,这下连最后一丝希望都没了。   这战局的反转,说到底是乌军算错了两笔账。一是高估了矿道的 “保险系数”,忘了这些百年老矿道根本经不住现代炮火的反复轰击,而且俄军有过打阿夫杰耶夫卡隧道战的经验,对付地下目标早有准备。   二是低估了俄军的战术灵活性,以为对方只会硬冲,没想到人家玩起了 “围三阙一” 的老套路,故意留个缺口引诱乌军增兵,再用炮火点名,把援兵变成了 “送分题”。现在红军城六成区域已经被俄军占了,被困的五千多乌军建制全被打散,投降的越来越多,曾经的 “地下堡垒” 彻底成了坟墓。   事儿到这还没完。红军城这一仗的分量可比表面看的重多了 —— 拿下这儿,俄军就能掐断乌军顿巴斯集群的补给线,打开通往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大门。   更关键的是,这会直接打垮西方对乌援助的信心,毕竟连 “固若金汤” 的地下防御都守不住,再给武器也难挽颓势。   但咱们也得当心,被逼到绝路的乌军说不定会狗急跳墙,要么炸矿道同归于尽,要么拿平民当挡箭牌,接下来的巷战恐怕还要糟。   说到底,战争里从来没有 “万能避难所”。乌军想靠钻地耍小聪明,本质上是兵力悬殊下的无奈之举,但把所有希望押在地形上,本身就是赌徒心态。   俄军这回能反过来拿捏对手,靠的不是蛮干,而是把地形研究透、把战术用活,这才让乌军的 “保命算盘” 变成了 “催命符”。这反转背后,其实是现代战争里 “地形优势永远拼不过战术优势” 的老道理。  

0 阅读:10

猜你喜欢

幻竹论明渊纪事录

幻竹论明渊纪事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