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欧洲估计都得被匈牙利外长这句话给噎一下,他说:“跟中国合作,不是可选项,是欧洲

古今知夏 2025-11-07 16:59:23

全欧洲估计都得被匈牙利外长这句话给噎一下,他说:“跟中国合作,不是可选项,是欧洲企业活下去的必选项!” 2025 年的欧洲制造业,难到了骨子里。欧元区 10 月制造业 PMI 刚好卡在荣枯线上,看着没跌,实则早已没了底气。 德国、法国这两个 “发动机” 还在泥潭里挣扎,PMI 双双低于 50,订单量蔫了三年多,出口更是连着四个月下滑。 为了省钱,企业只能疯狂裁员,制造业就业收缩快两年半,超百万岗位说没就没,曾经的工业强区,如今满是 “降本求生” 的焦虑。 能源成本就是压垮骆驼的第一座大山。欧洲的天然气价格还是中国的三倍,工业用电成本更是高得离谱,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在本土工厂,光 2024 年上半年的能源账单就多掏了 18 亿欧元,相当于吞掉三成净利润。 反观中国,光伏、风电撑起的绿色能源网,让工厂能源成本直接降了四成。这不,巴斯夫干脆关停了韩国蔚山的工厂,把核心产能全搬到中国上海漕泾,就是冲着稳定又便宜的能源和完整产业链来的。 欧洲曾经幻想的 “近岸外包”,早就成了笑话。 本来想把生产线迁到中东欧、北非,摆脱对亚洲的依赖,结果发现根本玩不转。波兰的工厂缺辅料,还得从中国进口,物流成本反而涨了 27%;摩洛哥的工厂老停电,良品率连中国工厂的六成还不到。 而中国手里握着全世界最全的工业门类,从一颗小螺丝到高端机床,想要什么都能一站式配齐,这种韧性,哪是 “近岸地区” 能比的? 让欧洲企业离不开的,是中国的创新活力。现在的中国早不只是 “世界工厂”,更是创新策源地。德国博世砸 100 亿元在苏州建智能驾控基地,要在中国研发技术,再卖到全球; 丹麦丹佛斯 20 年里在中国增资 10 次,砸 27 亿元建零碳产业园,就想跟着中国的绿色转型风口喝汤;瑞士罗氏诊断也豪掷 3.8 亿瑞士法郎,在苏州建最大研发基地,看中的就是这里的创新生态。 欧洲心心念念的绿色转型,没中国根本玩不转。波黑最大的风电场是中国建的,每年能减 24 万吨碳排放;克罗地亚最大光伏项目也是中国承建,年供电 1.65 亿千瓦时; 葡萄牙的锂电池工厂、匈牙利的电动车基地,背后全是中企的身影。中国的电池技术、光伏产业链,不仅成本低,还能帮欧洲企业达标碳中和,这种 “绿色 + 高效” 的组合拳,欧洲自己根本打不出来。 那些还在纠结 “去风险” 的欧洲政客,早就被商界甩在了身后。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 年前 8 个月,中国重新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进出口总额达 1634 亿欧元。 中国德国商会调查更直接:92% 的德企要继续深耕中国,超过半数还计划加码投资。企业心里门清,“去风险” 要是变成 “去中国”,丢的就是市场和竞争力,谁也不敢拿饭碗开玩笑。 现在的中欧合作,早就不是单向奔赴,而是双向共赢。中信戴卡和法国雷诺联手搞出低碳车轮,70% 材料是回收的,能耗风阻全行业最低; 宁德时代在德国、匈牙利建电池工厂,给宝马、奔驰就近供货;比亚迪在匈牙利建乘用车厂,奇瑞和西班牙企业合作造电动车,产业链上下游抱团取暖,日子都过得挺滋润。 欧洲企业的选择,从来都很现实。订单下滑、成本高企、创新乏力,每一个坎都绕不开中国。中国有超 4 亿中等收入群体的大市场,有稳定的能源供应,有能打硬仗的创新技术,还有全链条的产业配套。这些不是 “可选项”,是欧洲企业突破困境的 “硬底气”。 匈牙利外长的话,其实是说出了所有清醒企业的心声。欧洲制造业的困局,不是中国造成的,但解局的钥匙,却握在中国手里。跟中国合作,不是妥协,而是尊重经济规律,是为了活下去、活得更好的必然选择。

0 阅读:0
古今知夏

古今知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