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美国最高法院正式就总统特朗普任内推行的大规模“对等关税”政策展开激烈辩论。 这场争论不仅牵动美国国内政治神经,更引发全球市场高度关注。而令人意外的是,原本被看好拥有保守派优势的特朗普,在口头辩论后胜诉概率不升反降。 要说特朗普搞的“对等关税”不是新东西,却被他玩出了新花样。2025年4月,他签署行政令,对所有贸易伙伴收10%的“基准关税”,还对着贸易逆差大的国家加征更高税率。 他嘴上说学1890年《麦金利关税法》搞互惠贸易,实际是把非关税壁垒、增值税甚至汇率都算成“不公平成本”,想怎么罚就怎么罚。 更关键的是,他拿1977年《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当依据,可这法律从来没被总统用来征过关税。 可法院辩论一开场,特朗普这边就没占着便宜。最高法院现在6个保守派大法官、3个自由派,按理说特朗普该稳赢。但首席大法官罗伯茨一开口就给了政府律师当头一棒。 他拿着话筒问,这些关税明明是向美国人征税,征税权从来都是国会的核心权力,总统凭什么越俎代庖。罗伯茨还提到“重大问题原则”,说行政部门干这么大的事,必须得有国会的明确话,这招之前还推翻过拜登的政策呢。 更有意思的是,连特朗普自己提名的大法官巴雷特都不给他面子。巴雷特盯着政府律师问,法律里写的“调控进口”,哪条说了能当征税用?她还追着问,说国防安全受威胁就算了,西班牙、法国这些盟友怎么也被加了税?这问题直接戳中了关税政策的漏洞——所谓“对等”根本没有明确标准。 自由派法官更不用多说,杰克逊大法官直接指出,《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本来是要限制总统权力的,现在反倒成了扩权的工具,这完全跑偏了立法初衷。只有保守派的卡瓦诺帮着说过一句话,提了句尼克松当年用过类似条文,但他马上又补了句,担心这么做会搞乱行政和立法的分权规矩。 政府律师急着辩解,说关税只是调控贸易的手段,收钱是附带结果,还扯到外交权力上。可罗伯茨根本不买账,他反问,就算是对外的税,本质还是国会的权力,哪能说变就变。这场辩论持续了两个半小时,政府律师被问得节节败退,连旁听的记者都看出来形势不对。 这场辩论不只是法律掰扯,还连着美国老百姓的钱包。高盛刚出的报告说了,55%的关税成本最后都落到美国人身上。进口商先给海关交钱,转头就把价格涨上去,衣服、家电样样都贵了,核心消费支出跟着往上跳,年底通胀还得涨。特朗普之前嘴硬说成本由贸易伙伴承担,现在彻底被戳穿了。 更要命的是如果特朗普输了官司,麻烦可就大了。美国海关从2月到9月靠这政策收了890亿美元关税,到时候都得给企业退回去。那些新签的贸易协议也得作废,财政部长贝森特说要换别的法律依据,但也承认新办法更麻烦、灵活性差太多。 特朗普自己急得不行,在社交平台上发帖说这案子“关系国家生死”,输了会引发“破坏性后果”。可听证会后有消息说,政府内部气氛特别低迷,根本没他说得那么有底气。法学教授分析,大法官们可能故意要制衡他,毕竟后面还有好几起行政权力的案子要审,总不能让总统想干啥就干啥。 现在谁也说不准最高法院啥时候出结果,可能要等好几个月。但不管怎么判,这案子都改写了美国的权力规则。要是特朗普输了,总统想随便加关税就没那么容易。要是赢了,行政权就会变得空前强大,国会的话语权更弱了。 全球市场都在盯着这事儿,毕竟这关税波及所有贸易伙伴,一旦作废,国际供应链和贸易谈判都得重新洗牌。美国老百姓更关心的是,超市里的东西能不能便宜点,口袋里的钱能不能经花点。这场法院里的争论,说到底,还是在算一笔关乎权力和民生的大账。 来源:央视新闻 【美最高法院就政府关税政策合法性展开辩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