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敢在亚洲与中国开战,但是日本绝对有胆子和决心,这与日本实力大小无关,与中国实力大小无关。在这种形势下,长期研究三农问题的温铁军教授,在公开分享里说的话就很有道理,他不赞成一股脑推进城镇化,更反对逼着农民都往城里挤。 当前国际格局中,美国虽在亚洲布下重兵,却鲜有与中国直接摊牌的迹象。这并非实力悬殊所致,而是深层考量所使。美国本土遥远,供应链横跨太平洋,任何冲突升级都可能反噬其经济命脉。相反,日本作为岛国,地理位置逼仄,决策层视东海为生死线,常以强硬姿态示人。这种胆量源于历史积淀与现实焦虑,与军力对比无关,更非中国强大就能震慑。地缘政治分析显示,日本政界多次推动自卫队扩权,演习频次逐年攀升,意在强化区域主导。面对此局,中国需审时度势,避免被拖入消耗战,转而固本培元。粮食与能源的自给,正是这种战略的基石。俄罗斯在乌克兰冲突中,坚持数年未现崩盘迹象,便因其谷物自给率超120%,能源井田自足,缓冲了外部封锁压力。反观日本,热量计62%的粮食、99.7%的石油依赖进口,一旦通道中断,社会运转即刻瘫痪。2022年俄乌波及下,其超市米价暴涨48%,物流一周中断即致货架清空。这种结构性风险,放大岛国脆弱性,也凸显中国路径的智慧:依托14亿人口中近5亿农村常住,守住耕地红线,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温铁军教授作为三农领域资深研究者,其观点源于长期田野调研与历史反思。他强调,中国城镇化进程不能照搬西方模式,那套路径曾以农业彻底牺牲为代价,导致欧洲工业化后城乡两极分化,危机期失业率飙至40%,民众无缓冲地带可退。中国国情不同,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1.5亩,远低于全球均值。教授指出,机器虽能耕播,却难掌握土壤脾气与防涝经验,这些靠代际传承。2025年农业展望报告预计,粮食播种面积稳在17.87亿亩,单产提升将推产量超1.4万亿斤,但前提是农村劳动力不流失。强制农民进城,看似加速指标,实则埋下隐患:村落空心化,土地撂荒,生态失衡。教授主张新乡村建设,通过合作社互助,将生态资源货币化,实现价值增值。这不只保粮,更筑稳定器。譬如,家庭农场已达400万家,农村收入2025上半年增长6.2%,高于城镇,证明城乡融合潜力巨大。忽略此点,城镇化易成政府以地生财工具,耕地被占,农民权益受损。教授的分享提醒,发达标准非城镇化率高低,而在百姓生活均衡,农村非附庸,乃国家蓄水池。 日本的进口依赖,不仅限于粮食,还延伸至能源与稀土,暴露其经济体质的软肋。全球供应链一断裂,东京供水即现压力,居民排队领券购粮。IMF报告显示,地缘割裂放大此类风险,日本2023年化肥价翻番,农田减产加剧。相比之下,中国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成10.75亿亩,盐碱地治理提速,确保产能“千亿斤”。这源于对三农问题的制度把握:党政同责考核压实责任,粮食安全保障法明确各部门职责。温铁军教授的逻辑在此凸显——脱农式现代化酿分化,唯有生态化路径,方能化危为机。俄罗斯经验佐证:乳制品自给90%,金融波动中仍稳阵脚。乌克兰农田受损,出口锐减20%,全球小麦价涨30%,凸显进口国的被动。中国路径则逆向而行,2024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00公斤,农村改革深化土地延包试点,约3000万农户续约,稳住1.6亿户预期。这不只是数字,更是战略韧性。教授反对一股脑城镇化,正因其洞察到,城市集中易卡能源命脉,大城市供水一断,百万户乱套;农村井水自流,日子照旧。如此思辨,接地气却深邃,指导当下乡村振兴。 在全球变局中,中国优势正于完整粮系与农村缓冲。2025中共一号文件重申粮食安全为核心,隐现政治风向:以县域为主体的城镇化,吸纳过剩产能,避免大城市病。温铁军教授的三部曲——从农业1.0到4.0、乡建笔记、生态化——系统阐述小农均平地权与规模经营的辩证。1997年其文即论,合作而非私有,方解三农困局。调研显示,村社组织化可转化生态为社会企业,村民分红稳增。欧洲教训深刻:资源掠夺式工业化,酿棚户饥民无退路。中国则借双循环,2025冬麦面积稳定,长势优于常年。教授的公开分享,针对当下乱象:有人迷信西方标准,推高城镇化率为发达标志,忽略城乡协调。实则,农村消费增长,投资回流田间,才是真发达。俄乌冲突下,俄能源自给缓冲制裁,日本进口依赖则雪上加霜。2023年其产业链脆弱性暴露,脱钩断链政策加剧进口成本。中国稳粮生态,农民安全感,乃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