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晌午,唐代宗李豫最为受宠的女儿升平公主气冲冲的来到了皇宫之中,见到李豫后哭诉道:父皇,郭家有谋反的迹象,还望父皇早日下旨灭了郭家满门。李豫怒斥道:不准你胡说,郭令公乃我大唐中流砥柱之才,怎么会反呢? 公元763年,吐蕃攻破长安,唐代宗李豫跑得那叫一个狼狈。是谁稳住局面的?郭子仪。他当时在泾阳,手下就万把人,硬是凭着威望,先劝退了回纥,再反手痛击吐蕃,砍了五万多脑袋。 李豫回到长安,惊魂未定。他看着郭子仪,这位“挽救唐王朝”的功臣,心里是又爱又怕。郭家“亲族门生遍朝野”,这力量太吓人了。 怎么办?联姻。 公元765年,李豫把最宠爱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第六子郭暧。 李豫为女儿的“牺牲”给足了补偿。升平公主嫁到郭家,待遇比在宫里还高。郭子仪把皇帝御赐的东西全给她用,奴婢配齐,还严令郭暧必须谦让。 可升平公主本人,压根不领情。她认定自己是政治的牺牲品,满心怨气。 郭家越是礼让,她越是骄横。 终于,到了公元767年,郭子仪70大寿。这在古代是天大的事,皇帝送礼,百官到贺。郭家八子八女加孙辈百余人,黑压压跪了一地,独独缺了六儿媳升平公主。 她干嘛去了?人家压根没把公公的寿宴当回事,跑去参加什么“才俊诗会”了。 郭暧借着酒劲,回家就跟公主吵。升平公主那套皇宫逻辑又来了:“你爹是臣,我爹是君。我凭什么要拜他?” 郭暧的酒劲加上积压的怨气,一巴掌就上去了,还吼出了那句要命的话:“你仗着你爹是皇帝?我爹还不稀罕当皇帝呢!” 这下炸了锅。升平公主立刻跑回皇宫,哭诉的不是“他打我”,而是标题里那句更狠的:“父皇,郭家有谋反的迹象!” 李豫当场吓出一身冷汗。 打公主是家事,可郭暧那句话,加上升平公主这句“谋反”的定性,这就是灭九族的政治指控! 李豫心里把女儿骂了一万遍:你这个蠢货!你知不知道你公公郭子仪要是真反了,咱爷俩的脑袋明天就得挂在城楼上?大唐现在外面吐蕃虎视眈眈,内部藩镇割据,全靠郭家撑着。你这时候给我点火? 所以,李豫的“怒斥”,不是气女儿受了委屈,是怕她这张破嘴毁了大唐的江山。 “闺房之言,何必当真。” 李豫这句轻飘飘的话,是说给郭子仪听的。他用最快的速度把这场“谋反”风波,强行按回了“小两口吵架”的级别。这是帝王的政治手腕,也是极度的恐惧。 如果说《醉打金枝》只是她“蠢”,那接下来这事,就是她“坏”了。 李豫以为,敲打过后,女儿总该懂点事了。他万万没想到,升平公主的骄横,连国法和民生都不放在眼里。 唐朝中后期,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生态已经很脆弱了,粮食经常不够吃,全靠“关中物产和赋税”撑着。水利,就是命根子。 为了保证农田灌溉,朝廷严禁任何人私自在河道上拦河筑坝,搞“水磨”。 可升平公主花销太大了。她喜欢结交诗人,人家写首好诗,她随手就赏“百缣”。这钱靠俸禄哪够? 她盯上了水磨。 她打着“脂粉磨”的旗号,公然违法建水磨,日进斗金。她还怂恿郭暧,用郭子仪的名义又加了两座。 公主带头,勋贵们有样学样,光一条白渠就架了80多轮水磨。水都被截走了,下游的农田怎么办? 《旧唐书》记载,唐高宗时,白渠能灌溉一万多顷地。到了唐代宗大历十年,只剩两千多顷了。 公元777年,关中大旱,粮价暴涨。 老百姓没水灌溉,眼看就要颗粒无收。 李豫急了,下令必须拆除水磨。他先找升平公主谈心,想让她带个头。 李豫苦口婆心:“我下这道命令,是为了百姓活命。你应该第一个拆。” 你猜升平公主怎么回?她就坐那儿,不点头也不摇头,当没听见。 从白天谈到傍晚,李豫这位大唐皇帝,把道理讲尽了,把父女情分也讲尽了,可升平公主就是不松口。 拆她的水磨,就是要她的钱。 根据《稗官野史录》记载,这场父女博弈,最后以皇帝的彻底妥协告终。 李豫承诺,用皇宫内库的财宝,补偿升平公主的“损失”。 拿到钱,升平公主立刻“深明大义”,带头拆了水磨。 李豫死后,升平公主的好日子并没到头。她哥哥唐德宗李适继位,郭家的荣宠开始衰落。 升平公主敏锐地嗅到了危机。她是怎么巩固地位的? 她开始效仿汉武帝的平阳公主——给皇帝“拉皮条”。 德宗“奉天之难”逃亡时没带嫔妃,升平公主立刻送上美女。她还给德宗出主意:把这些美女再赏赐给有功的将领,既能拉拢,又能监察。德宗大喜。 她还把政治联姻玩到了极致:三子郭鏦娶了唐顺宗的女儿汉阳公主;四子郭铦娶了西河公主;最关键的是,她的亲女儿郭氏,嫁给了唐顺宗的长子李纯。 公元805年,女婿李纯登基。 升平公主高兴坏了,送上的贺礼是什么? “女伎十五人”。 她给自己的亲女婿,送去了15个美女。 讽刺的是,她的女儿郭氏,脾气像她妈一样刚烈刁蛮。唐宪宗对这个丈母娘干涉后宫的行为极为不满,当场就以“太上皇身体不好”为由,把这15个美女退了回去。 公元810年,升平公主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