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女儿接起部队电话:“爸爸救人淹死了”——记2012年青州英雄军人沈星

红楼背疏影 2025-11-09 20:10:56

2012年,山东一名军人请假回家,但迟迟不见归队,上级领导打过去电话询问,三岁的女儿接到电话,直言:她爸爸救人淹死了...... 2012年5月13日,驻山东青州某部参谋沈星请假回家,约定三天后归队。到期后人影不见,领导拨通他家电话,那头传来三岁女儿沈诺伊稚嫩的声音:“爸爸救人,淹死了。” 时间回到事发当天上午10点,青州南阳河景区。沈星刚陪妻子蔡相珍买完菜,正牵着女儿往家走,突然听见河边传来呼救:“有人掉水里了!”他抬头一看,一名15岁少年在河心挣扎,水流正把人往深水区带。 没等妻子反应过来,沈星一把将菜篮子塞给她,喊了句“看好孩子”,就朝着河边冲。当时是五月初,青州的河水还带着寒意,他连外套都没脱,直接跳进水里。熟悉这段河的人都知道,南阳河这段有暗礁和漩涡,连老渔民都得绕着走,沈星根本没顾这些。 岸边目击者后来回忆,沈星游到少年身边后,先稳住对方情绪,然后用胳膊夹着少年往岸边推。第一次快到岸边时,突然一个漩涡把两人卷回去,沈星呛了好几口水,却死死没松劲。 他调整姿势后再次发力,终于把少年推到浅水区,自己却被漩涡卷向深水区,再也没上来。等消防员赶到把他捞上来时,他的手还保持着推人的姿势。 很多人不知道,沈星能坚持两次救人,靠的不是蛮劲,是部队里练出的硬本事。他是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在部队担任参谋期间,每年体能考核都是优秀,尤其擅长武装泅渡。 2010年部队组织水上救援演练,他还拿过全团第一。谁也没想到,这些平时练的技能,最后用在了救人的战场上。 让人动容的是,这不是沈星第一次救人。他的战友回忆,2008年汶川地震,沈星主动申请去救灾,在北川灾区连续奋战12天,从废墟里刨出3名群众。 当时他的脚被钢筋划伤,感染发炎,却一直瞒着大家,直到任务结束才去处理。还有一次部队驻训,当地村民家失火,也是沈星第一个冲进去,把老人和孩子抱出来,自己的眉毛都被火烧了。 从解放战争时期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到抗美援朝中用身体堵枪眼的黄继光,再到和平年代救人牺牲的沈星,核心都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宗旨。 1998年抗洪,多少军人抱着“人在堤在”的信念,用身体筑成堤坝;2003年非典,军队医护人员第一批进驻疫区,这些都不是“冲动”,是代代相传的使命。 沈星牺牲后,部队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一本日记,里面有句话写得很清楚:“穿上军装,就意味着责任。平时是老百姓的保护伞,危难时就是挡箭牌。”这句话不是空话,他用行动兑现了。当时他的女儿才三岁,刚会喊“爸爸加油”,他在关键时刻,还是选择先救别人的孩子。 从社会背景看,2012年前后,社会上正讨论“军人价值”的话题,有些年轻人觉得和平年代军人“没仗打,没多大用”。 沈星的牺牲,给了这个话题最有力的回答:军人的价值,不只在战场,也在老百姓需要的每一个瞬间。他牺牲后,青州当地上万群众自发为他送行,平时不爱出门的老人都拄着拐杖来,嘴里念叨着“这是个好兵”。 还有个稀缺细节很少被提及:沈星牺牲前一周,刚提交了晋升申请,上级已经初步同意。妻子蔡相珍后来回忆,他当时还跟她说:“等晋升了,就能多陪你们娘俩几天。” 就是这个盼着多陪家人的男人,在危险面前,还是把生的机会给了别人。这种反差,显出他的伟大——不是没有牵挂,是选择把责任放在前面。 对比国外的一些案例,能看出这种精神的可贵,比如美国曾发生过一起溺水事件,多名路人围观却没人敢下水,最后还是一名退休警察出手救人。 而在咱们国家,军人、警察、消防员这些群体,永远是第一个冲上去的。这不是偶然,是制度培养和精神传承的结果,沈星所在的部队,每周都有“为民服务”的教育课,每月都组织社区志愿服务,这种熏陶让“救人”成了本能。 沈星牺牲后,被追授“见义勇为英雄”“最美军人”等称号,他的女儿沈诺伊后来被当地学校破格录取,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沈星班”。 让人欣慰的是,他的事迹激励了很多人,青州当地成立了“沈星志愿服务队”,十多年来救了20多名溺水者。有个队员说:“每次救人时,就想起沈星的样子,觉得他在看着我们。” 现在再回头看这件事,我们该记住的不只是“一个军人救人牺牲”的故事,要明白:所谓英雄,不是天生的,是在平凡中积累,在关键时刻爆发的普通人。 沈星平时是陪女儿玩、给妻子买菜的丈夫,是和战友开玩笑、练体能的参谋,危险来临时,他就成了守护别人的英雄。这种“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就是军人最真实的样子。 人们常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沈星的故事就是这句话最生动的注解。他用生命告诉我们:军人的牺牲不是抽象的口号,是具体的行动;不是遥远的传说,是就在我们身边的守护。 如今十多年过去,他的女儿已经长成大姑娘,提起爸爸,她会骄傲地说:“我爸爸是英雄。”

0 阅读:35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