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钍反应堆项目首席科学家在电脑前去世,2025 年 9 月 14 日70 岁的徐洪杰就趴在电脑前没了呼吸。他的手指还搭在键盘边缘,屏幕亮得刺眼,PPT 停留在 “钍基熔盐堆的未来 —— 写给年轻一代” 的标题页,这是他为次日本科生开学第一课准备的课件。 这位一辈子跟核物理打交道的科学家,终究没能等到第二天走上讲台,更没能亲眼见证自己倾注 16 年心血的 “宝贝项目” 迎来高光时刻。 一个多月后,甘肃武威茫茫戈壁上,全球唯一运行的钍基熔盐实验堆传来捷报,首次钍铀核燃料转换成功落地,转化率达到 98%,中国就此坐稳第四代核能领域的全球领先位置。 这一天,徐洪杰团队盼了 16 年,中国核工业等了几十年。 2009 年,已经 54 岁的徐洪杰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接手钍基熔盐堆研发项目。 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近乎 “冒险”—— 钍基熔盐堆被称为第四代核能技术的核心,安全性高、废料少,还能利用储量丰富的钍资源,但全球范围内都没人能搞成。 美国上世纪 60 年代就启动过相关研究,最后因为技术瓶颈和成本问题草草下马;法国、俄罗斯的实验室也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没人敢真正建实验堆。 更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项目启动时,团队连完整的技术路线图都没有,核心材料熔盐的配方、燃料转换的关键工艺,全得靠自己摸索。 徐洪杰带着团队一头扎进了甘肃武威的戈壁滩,那里夏天地表温度能飙到 50 摄氏度,冬天能低到零下 20 度,风沙一刮就是一整天。 没人知道,这个看起来 “老派” 的科学家,心里藏着多大的格局。他常跟团队说,传统铀反应堆有两大短板,一是铀资源稀缺,全球储量只够支撑几十年;二是安全风险高,一旦发生泄漏就是灾难。 而钍资源的储量是铀的 4 倍,我国稀土矿里就伴生着大量钍,完全能实现自给自足。 更关键的是,钍基熔盐堆用液态熔盐做冷却剂,就算发生故障,熔盐会自动流入地下安全罐,不会发生熔堆事故,废料排放量也只有传统反应堆的千分之一。 “咱们搞这项技术,不只是为了突破卡脖子难题,更是为国家攒下能源安全的底牌。” 这是徐洪杰常挂在嘴边的话。 这些年,全球能源格局动荡,石油、天然气价格波动不断,核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但传统核电技术依赖铀资源,我国不少铀矿需要进口,一旦国际局势变化,能源安全就可能受影响。 钍基熔盐堆的成功,意味着我国未来能源供给有了新的保障,也为 “双碳” 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25 年 10 月底,当实验堆成功完成钍铀核燃料转换的消息传来,整个团队既兴奋又伤感。 他们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徐洪杰的家人,家人拿出他生前的笔记本,里面最后一页写着:“如果顺利,10 月底应该能完成转换实验,到时候要给孩子们好好讲讲这个好消息。” 徐洪杰没能亲眼看到这一切,但他的精神早已融入这座矗立在戈壁上的实验堆。 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徐洪杰用 16 年时间证明,真正的伟大,源于日复一日的坚守和脚踏实地的付出。 我国在第四代核能领域的领先,不是偶然,而是无数像徐洪杰这样的科学家,用青春和生命换来的。 他们不求名利,默默奉献,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这才是中国科技不断突破的核心密码。

用户10xxx69
要保护好科学家
潮起海风
太累了,要学会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