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纬国年轻的时候去见胡宗南,火车上面,蒋纬国正在下铺发呆的时候,一个少将走了过来,蒋纬国看到之后马上敬礼,少将二话不说直接让蒋纬国上去上铺。 蒋纬国生于1916年东京,原名建镐,蒋介石的养子。他的生父是戴季陶,生母重松金子,这点他晚年承认。幼年丧母后,他被送回中国,由姚冶诚抚养。她是蒋介石侧室,在上海照顾他日常起居和启蒙教育。蒋纬国小时候就聪明,青少年时进东吴大学学物理,基础打得扎实。1936年他去德国慕尼黑军官学校,学战术和步兵技能,学校关门后转柏林陆军大学,继续钻研战略。1939年到美国西点军校,专攻装甲和机械化作战,接触坦克技术。这些经历让他带回不少先进想法,但回国后得从头适应国内军队的作风。1940年冬天他回重庆,入军政部当上尉,管后勤,慢慢融入军中生活。 胡宗南1896年生在浙江宁波穷苦人家,原名琴斋。早年教小学,后靠资助考黄埔军校第一期,差点因身材矮被刷,但廖仲恺特批录取。他学步兵和政治,毕业进教导团。1926年北伐时当团长,攻城拔寨,升得快。之后任师长、军长,参加东征和中原大战,积累实战经验。抗战时管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在陕西办起,招学员补充部队。他手握西北兵权,稳住后方,是蒋介石心腹。胡宗南从底层爬起,靠战功和忠诚站稳脚跟,在军界影响大。 1942年蒋介石安排蒋纬国去胡宗南部队磨炼。他从潼关上夜车,票是别人买的下铺。他坐在那儿发呆,一名少将进车厢。他马上敬礼,少将直接让他上上铺。他服从时腰间手枪露出来,那枪是蒋介石送的柯尔特,精致银色。少将看上,提出换他的勃朗宁M1903,那枪旧生锈。他同意交换,没多争。次日到西安,胡宗南派熊向晖副官接他。少将问副官接谁,得知是蒋上尉,脸色变了。中午少将到他住处跪门求见,他出门说换枪不算事,让少将走。这事军中传开,反映军中等级和人情。 蒋纬国去胡宗南那儿,是蒋介石想让他接地气。从国外带回的知识先进,但国内军队重实战,他得跟老将学。胡宗南西北势力强,兵多将广,让他去能长见识,也帮蒋家稳军中地位。火车事件虽小,却显出军中规矩严。少将起初不知他身份,仗势换枪,后知是蒋家子弟,赶紧赔礼。他没追究,显示不爱摆谱。胡宗南重视,派副官接,但两人互动有限。他在部队待阵子,接触实务后调走。 蒋纬国在胡宗南第一师第三团第二营第五连当少尉排长,驻赤水镇。每天操练士兵,检查枪械,管纪律。几个月升上尉连长,指挥演习,挖阵地。参与巡逻,视察仓库,记补给。1944年调装甲兵,继续基层。1948年升少将副司令,管坦克。国民党去台湾后,他当中将司令,监督演练。1975年成二级上将,任三军大学校长,讲战略。晚年肾衰,1997年9月在台北荣民总医院去世,葬五指山军墓,81岁。 胡宗南抗战后部队扩,控西北。进东北不利,1949年随国民党去台湾,失军权。1950年代任浙江省政府主席,管行政。1958年调澎湖防卫司令,查海防。后成总统府战略顾问,参加会议。1962年2月在荣民总医院病重,高举左手尖叫后昏厥,次日去世,66岁。遗体火化,骨灰放忠烈祠。 蒋纬国身世复杂,从日本出生到中国成长,靠养父背景,但自己也努力。海外学军事,回国从底层干起。胡宗南穷出身,黄埔起步,战功累累,两人路子不同。一个带洋知识,一个靠实战,合作时各有侧重。火车换枪事,少将是旧军阀作风代表,仗势欺人,后悔莫及。这反映当时军中风气,等级分明,小事见大理。 蒋介石养子身份帮蒋纬国开门,但他在部队实干,逐步升迁。胡宗南忠蒋,但晚年无权,病痛缠身。两人交集短,却是蒋家布局军中的一环。事件后,蒋纬国没借势报复,显示性格温和。少将跪求,暴露军中畏权心态。 历史看,这趟火车之旅是蒋纬国军旅起点。他从上尉干到上将,经历国民党变迁。胡宗南从军阀到顾问,结局平淡。换枪闹剧虽传笑,但透出时代军中人情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