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就在中国边上,可为什么过去咱们的大豆要绕远路买美国和巴西的?其实,中国没有选择俄罗斯大豆,主要有三个原因。 俄罗斯跟中国隔得那么近,按说买大豆该找这个邻居才省事,可过去咱们偏偏要跨太平洋,从美国、巴西千里迢迢进货。 这事儿看着不合常理,其实核心就一个关键 —— 俄罗斯就算国土面积再大,能种大豆的地方也没多少,产量根本跟不上咱们的需求。 俄罗斯大部分地盘都在高纬度地区,冬天又长又冷,夏天短得可怜,大豆生长需要的温暖日子根本不够。 大豆想长好,至少得有 120 天左右的无霜期,可俄罗斯远东那些能勉强种大豆的地方,无霜期最多也就 110 天,还经常遇到霜冻、干旱。 就算选了耐寒的种子,投入更多化肥,单产也上不去,一亩地顶多收 300 斤,比美国、巴西的 700 多斤差了一半还多。 咱们国家对大豆的需求可不是小数目,每年得进口 1 亿多吨,相当于每天要吃掉近 30 万吨。 这些大豆大多用来榨油、做饲料,关系到咱们桌上的猪肉、鸡蛋和食用油。 可俄罗斯全年的大豆总产量才 600 多万吨,就算把所有大豆都卖给中国,也只够咱们用一个多月,连零头都填不满,根本没法满足大规模供应的需求。 反观美国和巴西,那真是老天爷赏饭吃。 美国中西部的大平原地势平坦,气候刚好适合大豆生长,全程机械化种植,又快又多。 巴西的热带草原气候更给力,一年能种两季,产量常年稳居世界前列。 这两个国家随便一个,每年都能稳定出口几千万吨大豆,不管是数量还是供应稳定性,都是俄罗斯短期内比不了的。 俄罗斯农民也有自己的顾虑,种大豆投入大、周期长,收益远不如伐木、采矿这些行业来得快。 就算有中国企业去当地租地种植,受限于基础设施和自然条件,规模一直上不去,远水解不了近渴。 不过这两年情况也在慢慢变,中俄开始合作改善种植条件,中国企业带去了更先进的种植技术,俄罗斯也在扩建不冻港、优化运输线路。 全球气候变暖让俄罗斯部分地区的无霜期略有延长,也给大豆种植腾出了一点空间。 但农业是慢功夫,想让产量和供应稳定到能跟美巴抗衡,没个十年八年很难实现。 现在咱们的大豆采购已经形成了 “南美为主、俄罗斯补充” 的格局,既保证了供应稳定,也多了一层保障。 其实贸易选谁不选谁,从来不是看距离近不近,而是看能不能满足需求、划不划算。 俄罗斯的潜力值得期待,解决了运输和种植以及气候问题后相信能变的更好。 未来随着合作加深,未来说不定能成为咱们大豆供应链上的重要力量。 毕竟,好邻居加上好条件,才能实现真正的双赢,这正是 “距离近不如供需配,潜力大更要慢慢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