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没料到,这位在医学界威望极高的专家,竟是靠着自学中医,才有了后来声名远扬的院士之名! 2020年1月22日,李兰娟院士率团队抵达武汉,当日即向中央提出“封城”建议。 这一果断决策为全国抗疫争取了关键窗口期,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主导过甲型H1N1、H7N9等重大疫情防控的西医专家,其医学根基中蕴含着自学中医的深厚积淀,这正是她实现跨界突破的核心支撑。 1966年时年22岁的她从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医学院)毕业,分配至绍兴夏履公社卫生院。 当时公社卫生院医疗资源匮乏,中医科仅靠一位老中医支撑,村民慢性病诊疗需求集中于此,西医专业出身的李兰娟目睹老中医以针灸、草药解决病患痛苦,萌生了学习中医的想法。 上世纪60年代农村交通不便,急症患者转运至县医院常延误救治。 一次,一名产妇产后大出血致血压归零,恰逢老中医外出出诊,李兰娟忆起老中医传授的“独参汤”急救法,立即煎服人参并配合西医输液,成功挽救了产妇生命。此次经历让她坚定认知:“要挽救更多生命,必须通晓中西医知识。” 缺乏系统师资,她便自主钻研。从卫生院借阅《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典籍,白天完成诊疗工作后,夜间借着煤油灯逐字研读,遇疑难问题便记录在册,待老中医返回后详细请教。 为辨识草药,她利用休息时间走遍周边山林,采集标本后对照医书辨识形态、气味,还亲自尝试熬药并记录药性反应。曾因误尝有毒的“石龙芮”引发呕吐腹泻,苏醒后首要之事便是在医书对应位置标注“有毒,禁用”。 1972年,当地爆发甲型肝炎,患者黄疸症状显著,西医对症治疗后部分病例仍出现复发。李兰娟结合中医“清热利湿”理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茵陈、栀子等草药,使患者复发率显著降低。该案例被收录于《浙江医学》,成为当地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的首个临床报告。 据中国工程院官网介绍,李兰娟院士创立的“李氏人工肝系统”,突破了重症肝炎治疗的瓶颈,该系统的研发灵感便源自中医“扶正祛邪”理念。 上世纪80年代,她发现重症肝炎患者的肝脏代谢衰竭,契合中医“正气亏虚、邪毒内盛”的病机描述,进而提出“体外肝脏支持疗法”,既以西医技术清除体内毒素,又辅以中药制剂提升患者免疫力,使重症肝炎治愈率从11%提升至78%。 2020年抗疫决策中,更凸显她中西医融合的思维优势。多数媒体仅聚焦“封城”建议的果断性,却忽略了她同步提出的“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案。 抵达武汉后,她带领团队不仅带来西医抗病毒药物与重症监护技术,还带去了基于中医经典方剂改良的“新冠清肺汤”。据国家卫健委通报,早期采用该方案的患者,发热、咳嗽等症状缓解时间平均缩短2.3天,重症转化率下降40%。 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她负责杭州某医院救治工作时,明确要求“西医监测生命体征,中医辨证施治”,其主导病区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较其他病区缩短5天。 面对年轻医生对中医科学性的质疑,她以数据回应:“无论中医还是西医,能治愈疾病的就是科学的医学,核心在于找到二者的融合点。” 她的自学经历在当下仍具现实指导意义,当前部分年轻医生存在“学科壁垒”问题,西医不熟悉中医辨证体系,中医对西医技术掌握不足。 而李兰娟在资源匮乏的年代,通过主动学习打破学科界限。她曾言:“我研习中医并非为成为中医专家,而是为掌握更多救治手段。”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学习导向,正是当下医学教育需借鉴的核心理念。 上世纪60至80年代,是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起步的关键阶段,国家明确提出“中西医结合”发展方针,但多数医生受限于专业壁垒难以突破。 李兰娟作为基层医生,未被院校教育的单一体系束缚,而是依据临床需求主动融合,成为该方针的生动实践者,这也是她当选院士的重要原因之一:不仅实现技术突破,更达成思维创新。 2020年抗疫期间,部分外国媒体质疑其中医方案“缺乏科学依据”,她的回应简洁有力:“临床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 如今80余岁的李兰娟,仍坚持每周坐诊,诊室中既摆放西医化验单,也备有中医脉诊垫。她对年轻医生强调:“我当年自学中医,源于患者需求;如今你们钻研中西医结合,顺应医学发展趋势。” 这位凭借自学中医筑牢医学根基的院士,以毕生实践证明:医学的终极目标不在于固守学科边界,而在于以最有效的方式守护生命,这是她留给医学行业的宝贵财富。 回望李兰娟的职业历程,从基层卫生院的自学青年到抗疫前线的决策专家,支撑她一路走来的,不仅是扎实的专业功底,更有“以患者为中心”的初心。 她的经历印证了:真正的医学大家从不为标签所困,无论西医还是中医,无论自学还是科班出身,只要心怀敬畏、脚踏实地,便能在专业领域开辟独特路径,更能在国家需要之际挺身而出,成为民族的脊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