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1月9日采访,广东惠州,男子住院取髓内钉,不料,2名医生取髓内钉期间,现场竟传来阵阵”施工声”,取完之后,医生已经汗流浃背了,这体力活不是一般人能做的,看到这一幕,我仿佛听到了“80、80、80”的声音!网友:打麻药是怕我跑了吗? (信源:上游新闻——医生取出患者的髓内钉,现场传来阵阵“施工声”) 穿绿色手术服的医生弓着腰,双手紧握器械,胳膊上的肌肉都绷得明显,每拧一下都要停顿几秒,额头上的汗顺着口罩往下滴;旁边的助手不时递新器械,还得帮着扶稳腿部,两人配合着 “发力”,忙活了快一个小时才把髓内钉取出来。 术后医生摘下手套,手都在微微发抖,护士递过毛巾,擦了好几下才把汗擦干。 髓内钉取出为啥这么费体力? 首先,髓内钉在骨头里 “待” 了一年多,金属和骨头可能会有轻微粘连,甚至有骨痂长在钉子缝隙里,就像钉子生锈在木头里,得用专门的器械一点点 “撬”“拧” 才能松动。 其次,胫骨位置深,医生操作时得保持弯腰姿势,发力角度受限,只能靠手臂和腰部力量,时间一长特别累。 有外科医生调侃:“取髓内钉相当于‘负重深蹲’+‘精准拧螺丝’,没点体力真扛不住,我们科室医生都爱练臂力。” 网友们看了视频,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 有人玩梗:“打全麻不是怕疼,是怕患者看着医生这么费劲,忍不住自己上手帮忙”“听到‘80、80’的声音,还以为在打桩机,结果是医生在取钉子”。 也有懂行的网友补充:“我之前取髓内钉,医生忙活了 40 分钟,术后说我骨头长太好,钉子跟骨头粘太紧,累得他第二天胳膊酸”;还有人心疼医生:“以前以为医生靠技术就行,原来还得有体力,这比工地打螺丝累多了,至少打螺丝不用一直弯腰。” 其实这种 “费体力的外科手术” 很常见。 比如骨科的关节置换手术,医生得抱着患者的腿调整角度,一场手术下来相当于搬几十斤的东西;还有神经外科手术,虽然精细,但医生得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注意力高度集中,体力消耗也不小。 有数据统计,一台复杂的外科手术,医生平均要保持弯腰或站立姿势 2-3 小时,体力消耗不亚于跑一场半马。 陈先生术后恢复得不错,出院前特意去感谢医生,还笑称 “早知道取钉这么累,当初骨折时更小心点了”。 医生也打趣:“现在知道我们骨科医生不仅要会看病,还得是‘体力担当’了吧?以后别再说‘医生就动动手’,这手背后的力气,都是练出来的。” 这段视频之所以火,除了场景有趣,更让大家看到了医生不为人知的一面 —— 平时我们只看到他们穿着白大褂的专业模样,却忘了手术台上,他们也是靠体力和耐力 “战斗” 的人。 就像网友说的:“以前觉得医生是‘脑力劳动者’,现在知道,他们还是‘体力达人’,又专业又能扛,太厉害了。” 你身边有没有医生朋友分享过手术中的趣事?如果是你做这种 “费体力” 的手术,术后看到医生汗流浃背,会想说点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一起为辛苦的外科医生点个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