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出名了!不止中国,连全世界都知道了!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对外证实,由中国科

漫聊小知识 2025-11-10 18:13:18

这下出名了!不止中国,连全世界都知道了!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对外证实,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牵头打造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近期成功完成钍铀核燃料的首次转换。   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这堆子的选址,简直跟传统核电站反着来。咱们老百姓都知道,以前建核电站非往海边凑,要么就得挨着大江大河,像大亚湾、秦山那些核电站,全在水边。 为啥?因为传统核电站是“喝水大户”啊,一座百万千瓦的电站一天得耗几十万吨水,全靠水来冷却堆芯,不然温度一高就容易出危险。 而且还得选偏远地方,离人口密集区远远的,怕万一泄漏出大事,福岛核事故那回,不就是冷却系统出问题,才闹得那么严重嘛。所以传统核电站选址,简直是被“水”和“安全”捆着走,半点灵活气儿都没有。 但咱们这个钍基熔盐堆,偏偏反其道而行之,直接扎进了甘肃武威的戈壁滩里——那地方夹在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中间,人口才一千多,水资源更是金贵得很。 你肯定要问,这么缺水的地方,建核电站疯了吗?这你就不知道了,这堆子根本不用水冷却,靠的是高温熔盐! 这盐跟咱们家里的食盐不一样,熔点590℃,几百度高温下还是液体,能直接把堆芯的热量带走,循环一圈就完成冷却了。 中科院的数据说得明白,这堆子运行到现在,耗水还不到100吨,连传统核电站一天用水量的千分之一都不到,简直是为缺水的西北量身定做的。 这还不算啥,关键是它的安全性,压根不用像传统核电站那样躲着人。传统核电站用的是固体铀棒,一旦外壳破裂,放射性物质就跑出来了,根本没法控制。 但咱们这堆子的燃料是溶解在熔盐里的液态,就算反应堆外壳真出问题,熔盐会自动流进地下的安全罐,温度一降就凝固,放射性物质全被锁在里面,漏都漏不出去。 更绝的是堆底装了“冷冻塞”,就像个安全阀门,温度一旦超标,冷冻塞自动融化,熔盐全流进应急罐,核反应立马停止,不用人动手操作,全靠物理规律就能保安全。 再往深了说,选址甘肃根本不是瞎选,全是盯着咱们国家的资源家底来的。 咱们国家的铀资源一直是块心病,已探明的才17万多吨,排世界第十,还大多是低品位矿,提炼费劲,每年80%以上的铀都得靠进口,万一国际上有点风吹草动,能源安全就受影响。 可钍不一样啊,咱们国家钍储量足足28万吨,世界第二,光内蒙古白云鄂博的钍矿就占了七成多,而且这东西还是开采稀土的“副产品”,挖稀土的时候顺带就收了,成本低得很。 你想啊,把堆建在甘肃,离内蒙古的钍矿近,运输成本省了一大截,这不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吗?既用上了自家的宝贝资源,又不用看别人脸色进口铀,这步棋走得太妙了。 还有个关键原因,甘肃本身就是咱们国家核科学研究的“老根据地”,有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所这些机构撑着,技术人才、实验设备都现成的,跟上海应物所联手,正好形成“资源-研发-示范”的链条。 而且西北这些年发展快,能源需求越来越大,但偏偏缺水缺电,传统能源运输成本高,风电太阳能又受天气影响不稳定。 把钍基熔盐堆建在这,既能稳定供电,又能跟当地的太阳能、风能搭配着用,以后戈壁滩上不光能发电,还能带动产业发展,这简直是一举多得。 我真觉得这选址不是反传统,是咱们看透了传统核电的短板,搞出的“精准匹配”。 以前总说“因地制宜”,这次算是真正做到了——别人觉得戈壁缺水不能建核电,咱们就搞出不用水的技术;别人觉得钍不好用,咱们就突破钍铀转换技术,把自家的资源变成宝贝。 这哪是“摸不着头脑”,分明是大智若愚,是结合中国国情的最佳选择。 而且你知道这技术有多领先吗?全世界别的国家还停在实验室阶段,咱们直接建成了能运行的实验堆,核心设备全是自己造的,国产化率超95%。 美国几十年前就想搞熔盐堆,没成,现在看着咱们做成了,都得佩服。这钍基熔盐堆不光解决了选址问题,能量还特别足,一吨钍的能量顶200吨铀,顶350万吨煤,白云鄂博那点钍,就够咱们用几千年。 以后咱们不光不用进口铀,说不定还能给别的国家提供技术,这能源安全的腰杆一下子就硬了。 最让人放心的还是安全,以前一提核电,老百姓就怕泄漏,切尔诺贝利、福岛那事儿太吓人了。 但这钍基熔盐堆是“失效安全”,出再大的事都能自己停下来,辐射量还低,对环境几乎没影响。 所以建在甘肃戈壁,不光不危险,还能利用当地的广阔空间,简直是完美搭配,你想啊,以后西北的工厂、老百姓用电,不用再靠从外地拉煤输电,直接用自家核电站的电,又便宜又干净,这日子能不红火吗? 从依赖进口铀到用自家钍,从靠水冷却到无水运行,从沿海扎堆到戈壁扎根,这每一步都是突破,每一步都透着咱们的智慧和底气。 我敢说,这堆子不光是个发电站,更是咱们国家能源独立的“定海神针”,以后全世界说起第四代核电,第一个就得提中国,提甘肃戈壁上那座打破常规的堆子! 这事儿,真的值得咱们所有人自豪。

0 阅读:39
漫聊小知识

漫聊小知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