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利润暴跌99% 曾几何时,一台保时捷Macan以57.8万的官方指导价,成为许多年轻消费者心中的梦想座驾。而如今,这款曾被视为“梦中情车”的豪华SUV,却以35.8万的价格在深圳的经销商手中“六折甩卖”。这样的现象,似乎在无限放大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曾经令人心驰神往的豪华品牌,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2025年10月24日,保时捷公布的财报更是如重磅炸弹般震动了整个汽车圈——公司第三季度亏损高达9.66亿欧元,折合人民币80亿。而前三季度的利润同比暴跌99%,只剩下4000万欧元,创下百年车企上市以来的最惨纪录。这不仅仅是一份淡淡的财务报告,更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传统豪华品牌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深层次危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曾经“豪华代名词”的品牌陷入如此困境?面对这一连串的亏损,保时捷给出了五个“解释”——产品战略调整、美国市场挑战、电池相关一次性支出、组织变革费用,以及关税冲击。表面上看,这些理由似乎都合理,但深入分析后,我们会发现,真正的问题远比表面复杂得多,甚至可以说,危机的根源早已埋藏在产业变革的深层次。 首先,电动化的迷局。作为传统燃油车的代表,保时捷在新能源浪潮中本应大展拳脚,但现实却出人意料。今年九月,保时捷宣布推迟部分纯电动车型的上市计划,延长燃油车和混动车的生命周期,还终止了自家的电池自产计划。这一系列重组措施,已累计烧掉了27亿欧元,预计全年成本高达30亿欧元。曾经雄心勃勃地计划到2030年,纯电车型占比超过80%的目标,此刻不得不被重新压缩,甚至放缓脚步。去年上市的纯电Macan,起售价已高达72.8万,而新款Taycan售价更是飙升至103.8万。在高昂的价格背后,市场反应却异常冷淡。今年前三季度,保时捷全球纯电车型的市场占比仅为20%,远低于预期。电动化的“迷失”,让保时捷的未来蒙上阴影。 其次,传统燃油车的日子也不好过。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压力更是雪上加霜。今年前三季度,保时捷在美国市场的额外支出已达3亿欧元,预计全年将损失7亿欧元。由于没有在美国建厂,所有车型都必须通过进口进入市场,进口关税的增加让成本节节攀升。为了应对,保时捷不得不考虑提价,但提价的举措又可能打击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市场价格的变化,不仅考验着消费者的心态,也让品牌的豪华形象受到冲击。 然而,最令人担忧的,还是来自中国市场的巨大冲击。曾经,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令人羡慕,销量节节攀升,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但如今,一切都在发生变化。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如火如荼,国产电动车以超高性价比席卷而来。理想、问界等品牌,用更低的价格提供了更大空间、更智能的交互体验和更优的舒适感,逐渐蚕食了保时捷赖以生存的“核心利润点”——SUV市场。曾经利润丰厚的“奶牛”——卡宴和Macan,正被国产新势力用价格优势“精准猎杀”。更令人心碎的是,保时捷的豪华神话也在逐步崩塌。2021年,售价高达150万的帕拉梅拉,在二手市场的价格已跌至60多万,二手车市场的崩盘,意味着这款奢华车型的金融属性也在迅速消退。曾经代表身份象征的奢侈品,变成了“贬值的资产”,失去了曾有的吸引力。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保时捷的应对措施也在不断调整。去年五月,保时捷中国的经销商甚至集体发起抗议,被媒体报道为史上最大“逼宫”。经销商们抱怨销量暴跌,电动车滞销,亏本卖车,甚至被要求强行进货。这一系列的压力,逼迫公司不得不采取自救措施,包括裁员近4000人,在上海新设研发中心,专注于本地化车机系统的开发,试图以创新求变。然而,这些努力能否扭转颓势,仍是未知数。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曾经引以为傲的“性能”品牌形象正受到技术贬值的威胁。豪华、性能、技术,这些标签在新一代消费者眼中逐渐失去吸引力。年轻消费者更关注车辆的智能化、互联化和性价比,他们不再单纯追求品牌的光环,而更看重实用和体验。保时捷若不能在这方面实现突破,就可能逐渐被边缘化。 总结来看,保时捷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曾经一手打造的豪华帝国,正被新兴势力逐步蚕食。市场的变革、技术的革新、消费者偏好的转变,像多重压力一样席卷而来,让这个百年豪华品牌不得不面对前所未有的考验。当我们看到一辆保时捷Macan以六折价格在市场上“甩卖”,不禁感叹:豪华的时代,也许真的已经过去了。未来,谁能在变革中找到新的价值,谁才能重新赢得消费者的心。对于保时捷而言,这是一次危机,更是一场重塑自我的机遇。只有迎难而上,持续创新,才能在这个时代的浪潮中,重新站稳脚跟。 汽车 保时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