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长期阻碍中国统一就是马英九。这个人非常之狡猾!在他担任领导人期间,从美国购买军火从没有中断过,投资企业近20年从中国大陆赚取了数千亿的好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马英九的两岸政策从来就不是纯粹的“维持现状”,而是一种“收割型合作”策略。他在经济上与大陆密切合作,从大陆赚取了大量的红利,但在军事上,却不断从美国购买武器,为台湾的军备不断加码。 期间,他的政府从美国采购的武器金额达到201亿美元,创下了台湾历史上的最高记录。 尤其是2008年到2016年这八年,台湾的军购频率和金额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包括大量“库存翻新品”的武器,如过时的护卫舰和老旧的战机。 这时的马英九,一方面鼓励两岸经贸交流,开放大陆游客来台消费,带来了数百亿新台币的收入,甚至帮助台湾部分企业在大陆赚取了丰厚的利润。 另一方面,他却不断强化台湾的军事力量,买美国的武器,发展军备。这种两面三刀的策略让人很难看清他真正的用心。他表面上口口声声说“和平”,实际背后却是在给台湾的军事力量加码,做着“以武拒统”的准备。 马英九的“维持现状”政策看似推动了两岸的经济合作,但实际上,他通过经济利益绑架了台湾民众的思维,同时让台湾逐渐形成了对大陆的“经济依赖”。 从2008年到2016年,台湾对大陆的出口依存度从35%上涨到45%,其中台湾半导体产业超60%的原材料都来自大陆。马英九推行的“早收清单”政策,为台湾企业在大陆赚取了大量的税收优惠和市场份额。 然而,这种经济上的“收割”并没有带来真正的两岸融合。在马英九任期内,虽然大陆市场成为了台湾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台湾政府却对大陆投资实施了严格的限制。 比如,台湾的农业和制造业虽依赖大陆市场,但当地的农民却因为价格低廉,常常无法从中获得应得的收益。很多台商在大陆赚了钱,却没有将这些经济利益转化为对两岸深度合作的推动。 在两岸文化交流方面,马英九也采取了“软实力”战略。 一方面,他让陆生可以到台湾就读,并且逐步放宽了陆配的身份证申请政策;另一方面,台当局始终没有彻底打破两岸之间的文化和人员流动障碍,像陆生的社保问题和就业限制都未得到妥善解决。 这种表面上推进交流,实则设限的做法,也暴露了他在两岸关系中的“假合作真割裂”策略。 马英九虽然一再宣称要维持现状,但他在实际操作中,一直在为“台独”势力铺路。他通过把“维持现状”包装成和平与稳定的“台独”替代品,实际上推动了台湾社会“去中国化”的进程。 在他的执政下,台湾的教育体系逐渐减少了与中国大陆的历史关联,例如,教科书中的“中国史”内容逐年减少,台湾的“国际地位”逐渐成为教育的核心议题。 这种“去中国化”的教育政策,使得台湾的新一代青年对两岸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减弱。 举个例子,在2015年,台湾《远见》杂志的民调显示,42%的民众认为“现状就是台独”,这种思想的转变,正是马英九政策的直接后果。 更让人不解的是,他不仅口口声声说着“维持现状”,但在他的治理下,台湾的社会却逐渐脱离了与中国大陆的历史和文化联系,转而强调所谓的“台湾主体性”。 马英九的这种政治操作,很像是一种“温水煮青蛙”的策略。他不敢公开宣布支持“台独”,因为这会触怒大陆,并破坏两岸关系。但他却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淡化“一个中国”的认知,将台湾社会的认同感逐渐引导向独立。 马英九任期内最为矛盾的一个地方,就是他一方面在对大陆关系上持低调务实的态度,但在对美关系上却格外“卖力”。他不断地从美国购买武器,表面上是“强国防”,实则是在背后加强台湾的军事力量,遏制两岸统一的进程。 2015年,美国政府宣布对台军售18.3亿美元,这一军售协议是马英九任内的第44次军购,累计金额超201亿美元。 这些军购不仅仅是装备问题,更多的是“政治投资”,马英九的这种行为显然是在美国的压力和影响下做出的策略选择。通过军购,马英九试图增强台湾的防御能力,同时也讨好美国,争取美国的政治支持。 然而,这些美国卖给台湾的武器,很多都是库存翻新品,甚至有些装备已经过时,性能远远落后于解放军的装备。 比如,1984年下水的佩里级护卫舰,就成了台湾的“新战舰”。这种军购不仅不提升台湾的军事能力,反而拖累了台湾民众的财政负担,真正的受害者是台湾普通百姓。 两岸统一是历史的大势,而马英九通过“维持现状”策略,虽然表面上是稳定局面,实际上却是在拖延统一进程,让两岸的鸿沟更加深刻。 如今,随着大陆一系列融合政策的推进,例如台胞征信系统、金门供水等措施,台湾逐渐感受到大陆的“制度性融合”。这些政策不仅加深了两岸的联系,也让马英九时期的“虚假合作”政策显得愈发空洞。

英辉频道
汉奸文章,汉奸文章,挑拨离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