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说, 广州全运会开幕式, 是哪个天才想出来的,让十三四岁的小孩来做吉祥物的

曼彤说世界 2025-11-11 00:54:04

不是我说, 广州全运会开幕式, 是哪个天才想出来的,让十三四岁的小孩来做吉祥物的内胆啊! 十三四岁,正是猫狗都嫌的年纪,浑身都有一身使不完的牛劲,不正是做吉祥物内胆的好时候吗? 谁能想到,那些在开幕式上蹦蹦跳跳、憨态可掬的吉祥物,里面藏着的是一群刚过豆蔻年华的少年——他们或许前一秒还在训练场上追跑打闹,下一秒套上几十斤重的吉祥物服装,就立马切换到“专业模式”,每一个挥手、每一次跳跃都精准到位,连笑容的弧度都透着股认真劲儿。 懂行的人都清楚,吉祥物内胆可不是轻松活。全运会开幕式的吉祥物服装,为了造型饱满,内里塞满了填充物,再加上头部的钢架和通风装置,整套下来足有二三十斤重。十三四岁的孩子,身高大多刚过一米六,套上这身“盔甲”,几乎看不见前方的路,全靠教练提前标记的点位和同伴的默契指引。更难熬的是夏天的排练,广州的初秋依旧闷热,服装里密不透风,一场排练下来,孩子们的衣服能拧出半盆汗,头发丝都黏在额头上,可没人喊过一句累。 这些孩子大多是从广州本地的中小学、体校选拔来的,选拔标准苛刻得很——不仅要精力充沛、动作协调性好,还得有极强的纪律性和耐力。有参与过当年筹备的老师回忆,选拔时最难忘的是“静站测试”:让孩子们穿着简易道具服站在烈日下,一动不动保持30分钟,不少调皮的男孩刚开始还忍不住东张西望,可看到身边同伴都在坚持,也硬生生憋住了性子,直到教练喊停才敢偷偷活动手脚。 训练过程更是对毅力的考验。吉祥物的动作看着简单,实则有严格的规范:挥手要举到肩膀以上,跳跃高度不能低于30厘米,就连转身的角度都得精确到90度。孩子们记不住动作,就对着镜子反复练,直到肌肉形成记忆;服装太重抬不起胳膊,就每天举哑铃练臂力,哪怕胳膊酸得抬不起来,第二天依旧准时出现在训练场。有个小男孩套着服装练习跳跃时没站稳,摔了个趔趄,教练刚想上前扶,他已经自己爬起来,拍了拍服装上的灰尘,又继续跟着音乐蹦跳,眼里压根看不到委屈,只有不服输的韧劲。 主办方选十三四岁的孩子,哪里是“随便找个有力气的”,分明是看透了这个年纪独有的特质——他们精力旺盛,能扛住长时间的排练和演出;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愿意为了一场盛大的仪式拼尽全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天真烂漫,能透过厚重的服装传递出来,让吉祥物少了刻意的表演感,多了纯粹的感染力。开幕式当天,当这些吉祥物穿梭在会场中,和观众互动、跟着音乐起舞时,没人会想到里面是疲惫的少年,只感受到那份扑面而来的青春活力,这恰恰是全运会想要传递的“少年强则国强”的深意。 很多年后,有当年的“内胆少年”在采访中说,那段经历是这辈子最珍贵的回忆。虽然每天排练累得倒头就睡,虽然穿着吉祥物服装连开幕式的盛况都没亲眼看到,但当听到全场观众的欢呼声,当知道自己参与了一场全国瞩目的盛会,那种自豪感是什么都换不来的。他们或许记不清当时的具体动作,却记得教练递过来的冰镇矿泉水,记得同伴之间互相擦汗的默契,记得套上服装那一刻的紧张与期待。 不得不说,这个选择真的太绝了。没有用专业的演员,却用一群少年的热血与坚持,让吉祥物活了起来;没有刻意煽情,却用最真实的付出,诠释了体育精神与青春力量的碰撞。十三四岁的“牛劲”,不仅撑起了吉祥物的灵动,更让这场开幕式多了一份直抵人心的温暖。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42
曼彤说世界

曼彤说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