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美国债务高达37万亿美元,还能养得起11艘航母?其实我们都被骗了,美国债务3

波览历史 2025-11-11 11:13:58

为何美国债务高达37万亿美元,还能养得起11艘航母?其实我们都被骗了,美国债务38万亿,已经不是天文数字,是宇宙数字了   其实答案就藏在被忽略的两大真相里,这根本不是美国有多富有,而是一场用全球财富买单、却正在走向崩塌的霸权游戏。   真正撑起美国航母体系的,不是美国自身的财政实力,而是全球投资者多年来的“被动买单”。但这个基础正在快速瓦解,中国的持续减持成为关键转折点。   中国曾是美债最大持有国,2013年持仓峰值达1.31万亿美元,而到2025年7月,这一数字已降至7307亿美元,创下2009年以来的最低纪录,年内累计减持规模高达537亿美元,仅7月单月就减持257亿美元。   2025年3月中国持债规模被英国超越,25年来首次退居全球第三,彻底打破了美国依赖东亚国家“兜底”美债的传统格局。   这一减持背后是清晰的战略考量,中国设定了美债持仓不超过外汇储备15%的安全线,当前占比已降至12%。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加速,2025年上半年人民币跨境支付占比升至12.7%,较2020年的2%实现跨越式增长,中东石油人民币结算、数字人民币跨境交易等案例频现,各国对美元储备的需求正在减弱。   中国抛售美债的资金并未闲置,而是转向黄金、东盟债券和关键矿产,仅中投公司就斥资500亿美元收购南美锂矿、非洲钴矿,这种资产配置的多元化,正在抽走美国债务融资的“血液”。   美国失去的不只是中国这个最大“债主”之一,连盟友的钱包也开始捂得更紧。长期以来,美国依靠盟友分摊航母运营成本,可这种模式如今已难以为继。   以韩国为例,2024年10月敲定的第12份防卫费协定中,韩国2026年需支付11.34亿美元,年增幅被强行锁定在5%,远低于美方最初要求的8%。   这一结果源于韩国国内的强烈反对,超过60%的韩国民众认为防卫费分担不公平,多次爆发抗议示威,迫使政府在对美关系与民生压力间寻求平衡。   这种分摊模式的脆弱性显而易见,韩国的妥协更多是出于避险考虑,担忧特朗普再次上台后被要求支付5倍于当前的费用,而非真心愿意承担更多成本。   更关键的是,5%的增幅根本追不上航母维护成本的上涨速度,福特级航母年维护费年均增长7%,单艘电磁弹射系统总投入就已超30亿美元,还不算后续升级费用。   随着日本、波兰等国也开始显露不满,美国想靠盟友“输血”维持11艘航母运转的日子,正在逐渐走向终结。   债务本身的利息压力,已经成为航母预算的隐形枷锁。2025年美国国债利息支出高达1.4万亿美元,占联邦财政收入的26.5%,社会保障、医保和国债利息三项刚性支出,已占据财政总支出的73%。   这意味着美国政府能自由支配的资金所剩无几,而航母相关的舰艇建造、维护、人员开支占军费的35%左右,在债务上限协议对国防预算仅允许1%增长的约束下,航母采购与维护资金只能“挤牙膏式”分配。   美元汇率的波动更是让情况雪上加霜,2025年11月11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7.1243,较2023年的6.7区间持续贬值。   美元贬值看似有利于出口,却让外国持有者抛售美债时面临汇率损失,进一步加速减持步伐,而美国为吸引资金不得不提高国债利率,又反过来推高航母建造的融资成本。   福特级航母建造总投资130亿美元,其中60%依赖融资,利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每年就需多支付7.8亿美元利息。   工业空心化让美国陷入“越印钞越被动”的循环,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建造福特级航母的钢材,60%依赖从韩国进口,美元贬值导致特种钢采购成本直接增加5%,单艘航母钢材费用就额外增加1.2亿美元。   更离谱的是,美军为节省开支将30%的军舰维护外包给印度,结果导致“里根”号航母因焊接缺陷多次返工,这种“造不如买、买不如外包”的模式,不仅推高了成本,更削弱了航母的战备可靠性。   军工复合体的利益绑架,让这场债务与航母的恶性循环难以打破。2025年美国军工企业游说资金突破3.2亿美元,较2024年增长15%,通过游说推动高价项目采购。   F-35C舰载机单价1.2亿美元,故障率却高达23%,但军工企业仍能获得持续订单,这种低效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加重了债务负担。   部分尼米兹级航母已超期服役45年,维护成本每年递增12%,但由于涉及多个州的就业与产业链,国会多次否决退役提案,这些“无效开支”本可用于债务偿还,却被利益集团牢牢绑定。   美国看似能同时支撑巨额债务与庞大航母编队,实则是在透支全球信任与自身未来。   中国的减持动摇了债务融资基础,盟友的反抗打破了成本分摊神话,利息压力与工业空心化则持续压缩生存空间。   这场“债务-航母”的游戏,本质上是用全球财富为美国霸权买单,但随着去美元化浪潮加剧,这个泡沫的破裂只是时间问题。

0 阅读:0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