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发行美元债券,市场反应出乎意料 “中国财政部要在香港发美元债?还是无评级、无担保、无绿鞋?”两周前,华尔街交易员满是调侃。可簿记结束,所有人收起表情包——40亿美元引来1180亿美元资金,30倍认购把同期美债甩在身后,中东主权基金一口气把订单从5亿加到30亿。彭博社称之为“2025年最不像新闻的大新闻”:当全球还在争论美元霸权是否松动,中国用一次最美元的方式,给美元体系打下一颗“中国钉子”。 无评级、无担保、无绿鞋,利率却紧贴美债,表面佛系,背后是对国家信用的极致自信。33万亿美债已让“无风险”变成“有争议”,而中国3万亿外储、持续顺差,违约概率模型跑出的数字比美债还低。通常只买AAA的北欧养老金、只投美债的德州教师退休基金,纷纷把“首单中国”写进配置池,“利差5个基点,换个心安”成为共同理由。 1180亿美元订单里,亚洲53%,欧洲25%,中东16%,美国本土6%。中东受够了“石油美元”被制裁惊魂,欧洲担忧衰退,美国6%虽少却最具象征——这是2016年以来首次有美国公立养老金在主权层面加持中国资产。当德州都下单,故事就不再是中国故事,而是美元体系自己家的故事。 3年期3.646%、5年期3.787%,与同期美债相差不到3个基点,意味着中国主权信用首次实现“平价”。别小看这3个基点,它让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多了一条“CNY Sovereign USD Curve”,所有被动资金必须据此调权重。高盛测算,若中国再发200亿并纳入指数,将带动约1200亿美元增配,中国美元债流动性有望与美债同框。美元体系运行半世纪,首次出现非美国家在同一赛道钉下计时器。 财政部明确,发债所得用于“一带一路”绿色项目再融资。中国以3.6%成本拿到美元,转身以4%左右贷给新兴市场建光伏、风电、高铁,利差虽薄,却换来绿色标准输出、人民币设备订单回流、借款国用资源还款,天然去美元化。业内戏称“借美元气球,灌人民币气体”。 面对资金分流,美国可打的牌不多。加息?美债利息已占财政收入14%,再加是自勒脖子;制裁?订单60%来自盟友;评级战?穆迪2017年下调中国评级,结果中国外债违约率全球最低。更让华盛顿坐立难安的是,发行完全按SEC Reg S规则,程序无懈可击。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规则你定,钱往我这儿走。 狂欢亦需冷思。期限错配:美元债是短端利率,项目回收期过长易埋再融资隐患;汇率敞口:美元若走强,还本付息压力陡升;节奏把控:发行规模须与财政、外储匹配,避免把“溢价”发成“泡沫”。按BIS红线,中国外债占比远低于警戒,仍系安全带,但未来若放大规模,需把安全带系紧。 40亿美元仅占全球美元债日交易量3%,却像沙子掉进齿轮,让机器发出异样声响。它让投资者第一次意识到:除美债,还有中国国债可平替;让华盛顿第一次感到:金融制裁回火可能烧到自己;更让世界重新思考:霸权不是永恒,而是信用、实力与规则持续博弈的动态平衡。下一次,当中国把单期提到100亿、500亿,仍保持低利率、高认购,人们将不再惊讶,因为新的利率锚早已在香港生根。历史不会高声宣告,只会用一次平淡的发债,写下后美元时代的注脚。 中国美元债 中国美元主权债 海外人民币 主权美元国债 蔡正元解读美债 英债美债 美债新纪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