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贸易顺差已经接近1万亿美元了,但外贸企业却还一批又一批地倒闭?这么说吧,大量外贸企业倒闭,实际上正是我们正在把西方的工业挤出市场的证明。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现在的贸易顺差,确实已经接近1万亿美元,这个数字放在全球范围内是恐怖的存在。什么意思?就是中国每年卖给全世界的东西,远远多过我们买回来的东西。 理论上,这种情况下国内外贸企业应该春风得意,结果现实却是一片“人去厂空”。这说明什么?说明钱不是大家都赚到的,而是被那一小部分真正转型成功、掌握核心技术和品牌的企业拿走了。 说白了,以前中国外贸的逻辑很简单,谁成本低,谁订单多。那时候拼的是价格、人工、速度。 一个小厂几十台机器、一群工人、几个懂英文的销售,就能把产品卖到欧美。利润虽然薄,但量大。 可现在时代变了,国外客户不光要便宜,还要质量、品牌、可持续、环保标准,甚至还得符合他们的碳排放指标。你继续靠“低价出货”,别人直接不给你下单了。过去那一套“低成本换市场”的老路子,走不通了。 你可能会问,那为什么顺差还在涨?很简单,因为留下来的那部分企业,它们卖的东西变了。以前卖的是衣服、玩具、鞋子,现在卖的是电动车、光伏板、锂电池、机械设备。 以前一集装箱货赚几百块,现在一单可能就顶过去几个月的利润。产业结构往上爬了,自然顺差就暴增。但这同时意味着,那些还停留在旧模式里的中小外贸厂,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你看现在的出口结构就知道了,中国出口中高技术产品的比重越来越高。 比如新能源汽车这一块,欧洲那边虽然嘴上说要“反补贴调查”,但私底下拼命抢着进口中国电车;光伏产品更是全世界离不开中国。 我们不再只是给别人代工,而是卖整套解决方案。过去那种“帮别人贴牌”的日子,一点点地在被取代。这就是外贸企业“倒闭潮”的真相,它其实是旧时代在退场。 再看看国内的外贸生态,很多中小企业之所以被淘汰,不是因为市场没了,而是因为他们没跟上节奏。 原来做代工的厂,只知道怎么压成本,根本没想过品牌、设计、专利、营销这些事。客户一旦转去找更高端的供应商,他们就立马断粮。 反观那些成功转型的企业,比如能自己设计、能搞自研芯片、能建海外仓、能做直销的,这些企业不但没死,反而越混越大,订单排到明年。这种“分化”,就是中国外贸的新常态。 说得更直白点,现在的外贸比拼,已经不是“谁能便宜两块钱”那么简单,而是“谁能撑得起全球供应链的脑子”。 以前靠人,现在靠脑。以前靠手工,现在靠算法。你看中兴、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企业,它们的出口额也是外贸的一部分,但它们赚的钱,不再靠拼劳动力,而是靠技术、靠品牌、靠全球布局。 于是,整个出口数字在涨,而大量老外贸厂却在倒。听起来残酷,但经济进化从来都是这样的,旧物种退场,新物种崛起。 还有个细节,很多人没注意。外贸顺差大不等于外贸企业都挣钱,因为这个顺差里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巨头”撑起来的。 越是有规模、有供应链议价权的企业,越能从原材料涨价、汇率波动中活下来。而小厂呢?单子小、利润薄、汇率一变就爆雷,一个季度撑不过去,直接倒闭。 所以你看到的不是外贸崩了,而是格局在重新洗牌。那些小厂的消失,实际上是在为新产业腾空间。 当然,也有人感叹说“这波倒闭潮太狠了”。但说实话,如果不经历一次彻底的优胜劣汰,中国制造永远跨不过“低端陷阱”。十年前的中国制造是“世界工厂”,但世界工厂赚不到钱,只赚辛苦。 今天的中国制造,正在变成“世界智造”,开始赚技术的钱、标准的钱、品牌的钱。转型期总是疼的,就像练肌肉一样,必须撕裂一点,新的纤维才会长出来。 还有个有趣的现象,不少以前出口做得风生水起的企业,现在开始转内销、搞直播、卖品牌。你可能觉得他们是“被逼无奈”,但这其实是新机会。 以前他们只给别人贴牌,现在能用自己工厂的能力,直接面对中国消费者。国内消费升级,需求更挑剔,逼得他们产品线、服务体系都得上一个台阶。这种倒逼式的成长,反而让很多企业从“代工厂”变成了“品牌商”。这其实就是产业的二次觉醒。 所以别只看外贸企业的倒闭表面,那只是时代的“表皮掉落”。真正的内核,是中国制造正在完成从“量”到“质”的飞跃。 顺差暴涨说明我们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更强了;企业倒闭说明我们在做产业淘汰,优化结构。这俩看似矛盾,其实是同一个过程的两面。 外贸顺差暴增,不是因为大家都赚钱了,而是因为“能赚钱的那批”赚得更狠了。那些低端代工厂倒下去,不是国家衰落的信号,而是制造业升级的注脚。 有人退场,就有人登场,这是市场的铁律。就像老手机厂死掉了,智能手机厂崛起一样,中国的制造业,也正在经历一场属于自己的“质变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