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撕开了中国社会当下最大的遮羞布,振聋发聩!他说:“今日之中国

文史小将 2025-11-11 16:44:36

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撕开了中国社会当下最大的遮羞布,振聋发聩!他说:“今日之中国纵欲汹汹,各种欲望,各食其能,各谋其力,如果一个民族的民风,伴随着重功利、轻道义,这个民族将内不能安,外不能立……”字字诛心,发人深省! 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有句话最近在网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他说,当下的中国社会“重功利、轻道义”。 这话听起来刺耳,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焦虑与不安。 很多人读完这句话,心里都咯噔一下,因为这确实说中了时代的症结。 现在的社会里,几乎所有人都在谈“奋斗”。 上班族早出晚归、年轻人拼命加班、创业者夜以继日,似乎只有不停奔跑,才能证明自己有价值。 可是,奋斗的意义,真的就只是挣钱吗? 其实,最初的“奋斗”并不复杂。 大多数人努力工作,不过是为了让家人过得好一点,房租能交上、房贷能还清、孩子能上学、父母能看病。 为了这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人们早出晚归、节衣缩食,这种奋斗本身没错,反而是一种朴实的责任感。 但问题在于,当社会的评价标准变得越来越单一,事情就开始变味了。 我们慢慢把“成功”与“钱”画上了等号,仿佛收入多少就是一个人价值的全部。 于是,所谓的“奋斗”开始被功利绑架,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不被社会抛下。 “996”被包装成“福报”,有人自豪地说“年轻人就该拼”,可背后是无休止的透支。 你不拼,就可能被淘汰,你慢一点,就被嘲笑不上进。 社交媒体上,别人晒豪车、名包、旅游照,搞得每个人都像在一场看不见的比赛里。 焦虑蔓延、攀比成风,很多人不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只知道要“赢”。 王德峰教授说的“重功利、轻道义”,正是这个现象的根源。 金钱成了唯一的衡量标准,道德、信任、良知被挤到了角落。 这种倾向最可怕的地方,不仅在职场、也在整个社会的氛围中。 比如,一些企业为了省钱偷排污水、造假原料,甚至生产地沟油、瘦肉精。 这些行为不只是贪心,而是彻底的道义沦丧。 他们赚到的钱,建立在损害公众健康的基础上,这正是“功利”战胜“道义”的恶果。 而这种功利化的思维,也渗入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你可能还记得那场“扶不扶”的社会争论,一个老人摔倒,旁人犹豫再三,不是因为没人有同情心,而是因为怕被诬陷。 善意的行为,需要用录像来自保,人与人之间,不再是信任,而是防备。 邻里互不来往、朋友间谈利益、连亲戚都要算计,社会一旦变成这样,哪还有温度可言? 不过,说整个民族“失去良知”,那也太悲观了。 事实上,在每一次重大事件中,我们都能看到另一种力量,那些把“道义”放在利益之前的人。 疫情时,医生护士逆行而上,洪灾时,解放军和志愿者冲在最前,在偏远山区,有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孩子。 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人,让我们相信,道义和良心仍是社会的底色。 而与此同时,一种新的“反抗方式”也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躺平”“佛系”。 很多人笑他们懒,其实这是一种被逼出来的自我保护。 当“卷”得太狠、精神疲惫到崩溃,他们选择暂时退出竞争,用不争来维护最后一点平静。 这不是逃避,而是一种对功利逻辑的反思:如果人生只有赚钱这一条路,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所以,无论是医生护士那样的“积极奉献”,还是年轻人那种“消极自保”,其实都在回应同一个问题:我们该怎样理解“奋斗”? 奋斗不该只是积累财富的手段,更该是实现自我、服务他人、创造价值的过程。 钱能解决生活,但不能替代尊严、信任与幸福。 王德峰教授的警示之所以能引起共鸣,是因为它戳中了社会的痛点。 我们不是要否定物质追求,而是要让奋斗回归理性。 社会需要财富,也需要道义;个人要生存,也要有内心的安宁。 真正的理想状态,是“外立”与“内安”的统一,外在上努力拼搏,创造更好的生活。 内心上保持善良、坦然与平衡。 奋斗不该让人失去人性,而应该让人变得更有力量。 功利社会的病,不可能一朝治好。 但只要我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仍能对道义心存敬畏,对他人怀有善意,对自己保持清醒,那么,这个时代依然有希望。 王德峰的一句话,也许不是批评,而是提醒。 提醒我们别忘了,人生的意义从不是“赚多少钱”,而是“成为什么样的人”。

0 阅读:7
文史小将

文史小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