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荷兰政府对中国全资收购企业安世半导体的强制干预事件,堪称一场价值近300亿的

马力在知群 2025-11-12 18:06:14

近期荷兰政府对中国全资收购企业安世半导体的强制干预事件,堪称一场价值近300亿的现实版“农夫与蛇”商业案例。 一家被中国闻泰科技成功盘活的欧洲半导体企业,竟被荷兰以一部尘封73年的冷战时期法律强行接管,不仅搅动了全球汽车芯片供应链,更给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与资产安全敲响了警钟。 【风波骤起】从强制接管到供应链危机与转机 这场风波的爆发毫无征兆。2025年9月30日,荷兰政府突然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闻泰科技旗下荷兰子公司安世半导体实施强制冻结措施。 安世内部几名外籍高管随即接管公司,暂停中方CEO全部职务,并将闻泰科技持有的几乎全部股份托管给第三方——一夜之间,闻泰科技丧失了对安世半导体的实际控制权。 10月26日安世荷兰总部宣布停止向中国东莞封测工厂供货,试图与中国业务板块彻底切割,直接引发全球汽车芯片供应链动荡。 然而,11月6日,荷兰政府发表声明称预计安世中国子公司将在数日内恢复芯片供应;11月7日进一步表示准备暂停对安世的控制令。 11月8日《华尔街日报》报道,荷兰政府已准备搁置相关管制令。德国汽车供应商奥莫维奥已宣布安世芯片及组件恢复从中国出口至匈牙利分销中心,另一家德国巨头博世也获供货许可,意味着这场牵动全球车企的供应链危机逐步化解。 【深层溯源】并购盘活与控制权失守的根源 要理解这场风波的本质,需从安世半导体的“前世今生”说起。安世曾是欧洲半导体行业的领军者,后因经营不善濒临破产。 2019年,主营手机代工、寻求转型的闻泰科技斥资268亿将其全资收购。此次并购对双方而言本是“双赢”:中国庞大的汽车市场为安世提供了稳定订单,中国低成本供应链帮助其大幅降低成本——如今安世70%的芯片封装测试产能集中在中国工厂。 在闻泰的运营下,安世实现了从濒临破产到扭亏为盈的蜕变:毛利率从2020年的25%飙升至2022年的42.4%,2022年营收达23.6亿欧元历史新高,2024年10月更是还清全部前期债务,实现零负债运行。 但闻泰在管理权交接上的“仁至义尽”,却为日后危机埋下隐患。为稳定荷兰团队,闻泰仅派驻一名中方CEO,其余高管全部留任且升职加薪。 这种“人性化管理”被部分外籍高管视为“软弱可欺”,尤其当闻泰希望进行正常人事调整以加强管理时,触动了他们的既得利益。这些深耕荷兰政商两届的高管,搬出1952年冷战时期制定、从未正式使用过的《物资供应法》(该法专为应对战争和国家紧急状态设计),以“管理不善”“CEO鲁莽领导”为由发起夺权。 事实上,安世亮眼的经营数据早已戳破这一借口,其真实目的在于通过政治手段夺取公司控制权后,将其转卖给欧洲企业牟取暴利,并利用全球博弈格局促使荷兰政府站队配合。 【局势反转与启示】供应链实力与全球博弈的现实课 荷兰高管团队的算盘最终落空,核心在于低估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实力与博弈筹码。在半导体尤其是汽车芯片领域,中国不仅是重要市场,更是关键生产环节的掌控者。 安世荷兰、德国晶圆厂生产的晶片,需送往中国工厂完成70%的封装测试;中国同时拥有10%的晶圆产能。若安世荷兰另寻封测厂,全球客户如奔驰、宝马、大众需重新进行“标准认定”,周期长、成本高,车企并无动力配合;且其他封测厂因忌惮闻泰的合法所有权,担心投入打水漂并得罪中国市场,均不敢接手。最终,荷兰总部的“断供”威胁反而导致自身被下游产业链孤立,商业逻辑彻底破产。 这场风波带来多重启示:对闻泰科技而言,需对夺权高管追责,否则将助长类似风险;同时需加速重建供应链,弥补此次动荡对汽车客户信任的影响。 对中国企业整体而言,海外并购不能仅关注商业整合,更需牢牢掌控财务、人事等核心权力,警惕“本土化管理”外衣下的控制权流失。 从国家层面看,中国9.66万亿美元的庞大海外资产,在全球变局中面临被觊觎的风险,仅靠遵守对方规则不足以保障安全——对方可随时启用尘封法律或修改规则。 但反过来看,此类事件也证明中国实力的提升:20年前因资产规模有限,不会成为此类目标;如今的博弈,正是“蛋糕变大”后的必然挑战。 安世半导体风波虽暂趋缓和,但留下的商业警示却尤为深刻。它提醒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既要具备商业整合的智慧,更需有风险防控的底线思维;同时也让我们看清,全球商业竞争早已与地缘博弈深度交织,唯有自身实力与风险意识双提升,才能在复杂格局中守护资产安全与发展机遇。

0 阅读:32
马力在知群

马力在知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