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俄罗斯外交部扎哈罗娃公开表示 2025年11月13日,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直接放话,指责乌克兰停止与俄罗斯谈判说明其缺乏达成和平的意愿,还爆出乌方破坏了战俘交换协议,1200人的交换计划只完成了不到30% 。 而就在前一天,俄罗斯驻土耳其临时代办还公开表示,俄方已准备好随时在伊斯坦布尔与乌克兰重启谈判 。这一来一回,显得乌方态度更为坚决,乌克兰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基斯利察12日明确表示,年底前不会再进行新的谈判 。 不到30%的交换进度,成了俄乌和平对话破裂的刺眼注脚。1200个约定好回家的名额,最终只有不到360名战俘重见天日,剩下的人还被困在战俘营里,他们的家人只能在无尽的等待中煎熬。扎哈罗娃的指责不是空穴来风,此前俄乌早已在伊斯坦布尔谈妥战俘交换和阵亡士兵遗体交接的细节,可协议签了之后,乌方却屡屡推迟,给出的理由五花八门,让原本充满人道主义温度的约定,变成了互相拉扯的政治博弈。 更让人揪心的是阵亡士兵遗体的归宿。俄方的冷藏车早就停在边境,车里装着上千具乌克兰士兵的遗体,可乌方却迟迟不肯接收 。表面上是互相指责违反协议,背后藏着的却是现实的利益算计——按照乌克兰法律,每一位阵亡士兵的家庭能拿到约260万元人民币的抚恤金,要是接收全部6000多具遗体,光这笔支出就占了乌方2025年国防预算的10% 。这笔沉重的经济负担,让本应庄重的遗体交接,变成了权衡利弊的生意,那些为国家战死的士兵,反倒成了被搁置的“包袱”。 乌方如此坚决地拒绝谈判,底气不全来自自身。西方盟友的持续军援给了泽连斯基政府硬刚的勇气,先进武器和资金补给不断到位,让他们觉得与其在谈判桌上让步,不如在战场上再拼一把。可这种“以战逼谈”的思路根本不切实际,俄乌早已陷入拉锯战,谁都没法快速取得决定性胜利,拖延下去只会让更多士兵牺牲,更多家庭破碎。 俄方这边看似主动求和,其实也有自己的考量。普京早就倡议在伊斯坦布尔重启无附加条件对话,俄方驻土耳其临时代办的表态,不过是延续了这一思路 。一方面是想通过“愿谈”的姿态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清楚,持久战对双方都是消耗,早点回到谈判桌才能减少损失。这种看似主动的背后,是对战场局势的清醒认知,也是对和平解决冲突的最后试探。 这场谈判僵局的核心,从来不是谁缺乏和平意愿,而是双方都想靠拖延换取更多筹码。乌方赌西方援助能撑到自己占据优势,俄方赌时间能磨掉乌方的抵抗意志,可他们都忘了,被战争裹挟的普通民众,想要的从来不是输赢,而是安稳的生活。战俘交换的停滞、遗体的搁置,本质上都是把人道主义当成了政治工具,这种做法只会让双方的信任彻底破裂,让和平之路变得更加遥远。 战争打了这么久,乌克兰的土地早已满目疮痍,俄罗斯也承受着制裁带来的压力。谈判或许会有妥协,但总比无休止的厮杀强;协议或许不够完美,但能让战俘回家、让逝者安息。一味拒绝对话,只会让更多人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坚决”,到底是为了国家利益,还是为了政治算计,值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