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些媒体对品牌的评判标准,真的很“灵活”,在他们眼里,品牌价值像个橡皮泥,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有的品牌,可能只是换了个包装、请了个明星,就被捧成了“高端生活方式”的代表;而另一边,像小天才这样,在儿童手表的社交功能上做得更深入、体验更好,反而成了一种“原罪”。这其实挺双标的,你去看市面上几乎所有叫得出名字的儿童手表,哪个没有“加好友”功能?这早就不是啥新鲜事了。但为什么偏偏是小天才被推上风口浪尖?说白了就是因为它做得太成功了。市场份额高,用户基数大,好友之间的互动闭环也更牢固,结果,成功反而成了它的“罪名”。这不就像小时候班里那个考第一的同学,明明大家都做题,就因为他分数高,反而被说“他作弊”,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当然,我不是说小天才就完美无缺。任何产品都有可改进的空间,比如隐私保护、防沉迷机制,这些都值得持续关注和讨论。但把“社交功能做强”本身当成一宗罪,甚至上升到道德批判,那就有点变味了。这已经不再是真正的产品批评了,而像是一种针对成功品牌的“道德绑架”。媒体关注的重心也很奇葩,与其忙着给企业“定罪”,不如多宣传如何引导孩子合理使用产品、如何共同推动行业规范发展,那才是有建设性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