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取消小包裹免税,91%来自中国!这波操作到底针对谁? 就在刚刚 欧盟成员国正式宣布了 2025年11月14日,欧盟成员国正式通过取消小包裹免税的政策。明眼人都清楚,这主要是针对涌入欧盟的中国廉价商品。 欧盟决定从2026年开始,150欧元以下的进口商品不再免税。这个政策就是冲着中国来的。欧盟自己统计,每100个小包裹里就有91个来自中国。现在这些包裹要加税了。 说白了,这纸政策根本不是什么“优化税收结构”的常规操作,而是带着明确指向性的贸易保护动作。欧盟嘴上说着“规范市场”“公平竞争”,但91%这个数据已经把底牌亮得明明白白——所谓的“小包裹免税漏洞”,本质上是中国跨境电商凭借高性价比,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后的“甜蜜烦恼”。中国商家用极致的供应链效率,把质优价廉的日用品、小家电、文创产品送进欧洲千家万户,这本来是双赢的好事,却让欧洲本土的中小商家坐不住了。 欧洲消费者恐怕是最先感受到变化的群体。以前花几十欧元就能买到的中国智能手环、创意家居,2026年之后可能要多掏一笔税费,总价直接上涨。那些习惯了在中国跨境平台“淘好货”的欧洲人,要么被迫接受涨价,要么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性价比更低的本土产品。欧盟号称保护消费者利益,可这波操作下来,反而让普通民众的钱包受了委屈。更有意思的是,很多欧洲本土品牌的供应链本身就深度依赖中国,加税成本最终会不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还是个未知数。 中国商家当然不会坐以待毙。这几年跨境电商早就不是“低价走量”的初级阶段了,不少企业已经在布局品牌升级。以前可能靠10欧元的饰品吸引客户,现在会深耕设计、提升品质,把客单价做到150欧元以上,自然就不受免税政策影响。还有些商家提前布局海外仓,把货物提前运到欧洲本土,既规避了跨境税费,还能提升物流速度。欧盟想靠加税挡住中国商品,反而可能倒逼中国跨境电商告别“低价内卷”,朝着更优质、更合规的方向发展。 贸易往来的本质是互通有无,靠设置壁垒从来不是长久之计。中国商品能占据欧洲小包裹市场91%的份额,靠的不是“廉价”,而是供应链、性价比和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把握。欧盟这波政策,看似给中国商家设了坎,实则暴露了自身产业在细分领域的竞争力短板。如果本土产品能做到同样的品质和价格,根本不需要靠税收政策“保驾护航”。 全球经济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动辄搞针对性限制,最终只会两败俱伤。中国商家在适应规则的同时,会加速转型升级;欧洲消费者的选择变少、支出增加,也会让政策的合理性受到质疑。这场贸易博弈的最终走向,还得看双方能否找到真正的平衡点。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中国欧盟贸易 中国新一轮关税 欧盟对华反倾销 欧盟对等关税 欧盟关税提案 美国对欧盟关税 墨西哥欧盟关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