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美国一些媒体突然统一口径: 宣称中国空间站“ 全中文 ”不利于国际合作! 对此,我们从头到尾看看美国媒体的逻辑究竟有多荒唐。 语言从来不是国际合作的绊脚石,尊重东道主的规则才是合作的前提。太空探索领域早有惯例,谁主导建造航天器,谁就拥有语言使用的主导权,这是国际社会默认的“客随主便”原则,美国媒体不可能不懂。 国际空间站常年以英语和俄语为官方语言,其他国家的宇航员要想参与任务,必须花费数百小时学习这两门外语。日本宇航员仅基础培训就需各学200小时英语和俄语,从没见美国媒体指责这种安排不利于合作。 中国空间站从规划之初就秉持开放态度,如今已有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入选首批科学实验,涵盖瑞士、德国、意大利、肯尼亚等不同大洲的国家,合作范围远超很多人的想象。 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主任早就公开点赞,称中国开放空间站是“全球共享太空”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称赞的“伟大范例”,这比美国媒体的片面之词更有说服力。 外国航天员用行动打破了“中文阻碍合作”的谎言。意大利女航天员萨曼莎精通中文,成为首位接受中国载人飞船完整培训的西方航天员;德国航天员也完成了中文与空间站操作培训。 2025年,中国与巴基斯坦正式签署协议,将为巴方选拔训练航天员,这是中国首次为外国培养航天员,中国空间站即将迎来首位外籍访客,用中文开展合作已成为现实。 美国之所以抛出这种荒唐言论,根源在于自身的霸权焦虑和作茧自缚。2011年通过的“沃尔夫条款”禁止NASA与中国开展任何双边合作,是美国主动关上了合作的大门。 美国多位航天业内人士都批评“沃尔夫条款”偏执错误,前NASA局长博尔登直言,这一条款根本没能阻止中国航天发展,反而让美国错失了很多合作机会,堪称战略失误。 中国空间站用中文,是对自身技术成果的尊重,更是航天安全的必然要求。航天器操作容不得半点误差,母语标识能最大限度避免误解,这是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的基本考量。 中国从未将中文设为合作门槛,反而为外国合作者提供了完善的中文培训支持。真正阻碍国际合作的,不是中国的中文界面,而是美国某些势力的零和思维和霸权逻辑。 美国媒体与其在语言问题上大做文章,不如呼吁本国政府废除“沃尔夫条款”,拿出真正的合作诚意。世界航天事业的进步,需要的是开放包容,而不是霸权施压和双重标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