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有一支神秘的部队,是世界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它就是解放军珠心算部队。 现代战争里,大家想到的都是卫星导航、电磁对抗、智能系统,谁能想到还有一支部队靠“脑子里的算盘”打仗。 解放军珠心算部队就是这么个特殊存在,队员大多是十几岁入伍的年轻人,没带过先进武器,却能在电子设备全部失灵的极端情况下,完成导弹轨迹、火力覆盖这些关键数据的精准计算,成为战场上独一份的“人脑计算机”。 很多人刷到过防空导弹演习的视频,某防空旅女上尉徐美多遇到智能测算系统故障,来袭目标的发射窗口就几秒,她当场报出精准数据,导弹成功命中。 这不是偶然,2015年一场跨国军演中,模拟核爆导致电子设备瘫痪,徐美多和战友用算盘配合手势密码,89秒内完成导弹轨道参数计算,误差控制在万分之三。 外军指挥官看完都惊叹,称他们是“东方的魔法部队”。 可能有人觉得这只是个别案例,其实这支部队从1994年成立起,就专门盯着现代战争的软肋。 电子设备再强,也怕电磁干扰、网络攻击,而珠心算不用电、不怕扰,刚好补上这个缺口。 徐美多11岁特招入伍,刚进队时乘算成绩垫底,焦虑指数超标,是教练王卫达看出她的问题,给她“开小灶”换了一套全新算法。 让她从弱项变成强项,两次打破全国乘算纪录,十四年里拿了十多枚金牌。 很多人觉得这些队员都是天生的神童,其实背后的训练强度常人根本扛不住。 珠心算部队每三年才招8到9人,得先过省珠协推荐这关,看算要达到6位15行加减、4位乘3位的水平,听算得通4位数混合运算,还要在嘈杂、强光甚至爆炸声的干扰下保持零失误。 2007年,6岁的潘晶打破8岁的招录下限,成为解放军史上最年轻的入伍者,她从5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8轮考核全满分,连文化课都达到小学三年级水平。 入伍后,每天5小时专项训练是标配,蒙眼听算、边跑步边算五位数乘法都是基础操作,算错一道题就罚做十道。 王卫达教练没搞蛮干训练,他研究脑科学、心理学,创出“王氏训练法”。 根据每个队员的特点定制方案,比如首批队员吴美玲曾卡在账表算上,王卫达让她放弃分解算法硬算整数,短期阵痛后成绩大幅提升,后来还打破了日本选手的世界纪录。 这些队员的荣誉都是练出来的,王桐晶2005年入伍,2012年首次参加世界比赛就从最后一名逆袭夺冠。 2016年更是以接近满分的成绩实现世界大赛个人全能三连冠,至今手握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 光有训练还不够,这支部队的厉害之处在于能把算盘里的功夫真正用到战场上。 很多人以为珠心算只能算算账,其实它早已融入军事后勤、火力打击、密码破译等多个领域。 中俄联合军演中,电子指挥系统故障,潘晶3分钟完成炮兵火力覆盖计算。 南海对峙期间,她参与破译加密数据,为决策争取了关键15分钟。 王桐晶除了赛场夺冠,还亮相《挑战不可能》拿下“年度挑战王”,让更多人看到珠心算的实战潜力。 这支部队从成立到现在,20多次参加国内外比赛,拿了189个奖项,3次蝉联世界团体冠军,全国珠心算五项纪录至今都由他们保持。 总后勤部专门授予他们“珠心算尖兵”荣誉称号,38人次立功受奖,14人进入大学深造,还有硕士、博士人才。 更难得的是,他们没把珠心算当成过时技能,而是和现代战术融合。 陆军勤务学院已经开展“珠心算功能向战斗力迁移”攻关,让这种能力在步兵射击、导弹发射等领域发挥作用,潘晶参与研发的“人脑-计算机协同作战系统”还拿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钱学森曾说,人脑的模糊判断永远比机械精确更有战略价值。解放军珠心算部队就是这句话的生动体现,他们不是否定科技,而是给科技加了一道“安全阀”。 这支部队没有庞大的规模,却用极致的专业能力成为关键时候的“定海神针”;他们传承的是千年珠算文化,却能精准对接现代战争需求。 王卫达从乡村会计的算盘爱好者,成长为专业技术五级教授,他带出的队员们,有的成为部队技术骨干,有的参与军事理论编写,把小小的算珠变成了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人依赖电子设备的今天,这支部队用事实证明,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既要有拥抱科技的眼光,也要有把传统技艺练到极致的定力。 解放军珠心算部队的神秘,不在于隐藏自己,而在于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强大,从来都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双重加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