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点名批评我们!纽约时报声称,中国的强大只是“外强中干”而已,人们对经济和个人前景黯淡的绝至感无处不在,国家自信与民众疲惫之间的反差,恐怕也只能用“外强中干”来形容。这可就有些扯淡了,中国现在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是14亿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国家自信是固然存在的,但所谓的民众疲惫是否就有些捕风捉影在内。 纽约时报前几天发了一篇评论文章,作者高雨莘说中国表面上看风光无限,实际上老百姓日子过得挺憋屈的,对经济和未来没啥盼头,国家层面自信满满,民众却累得慌,用“外强中干”来比喻这反差。文章里提到失业压力大,房地产市场低迷,消费意愿低,政策总盯着战略产业,忽略了普通人的小日子。说实话,这话听着有点耳熟,国外媒体老爱这么调调,挑些问题放大,忽略大局。咱们得掰扯掰扯,这判断准不准,得看数据说话。中国这几年发展实打实,14亿人齐心协力,成果不是空谈。 先说经济大盘。2024年,中国GDP总量达到134.9万亿元,同比增长5%,这数字不是吹的,国家统计局刚出的。世界银行数据也显示,从1978年改革开放起,中国GDP年均增速超9%,拉动了全球经济增长的三成多。2025年上半年,经济继续稳住阵脚,三季度增长4.8%,全年目标“5%左右”基本兜得住。相比全球不少国家还在纠结通胀和衰退,中国这增速算得上中高速。老百姓的钱包鼓了没?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上台阶,城镇居民超5万元,农村也破4.8万元。消费市场虽有波动,但电商平台订单量年年翻番,线上线下融合得越来越顺溜。这不是疲惫,是大家在适应新节奏,省着点花钱,但日子照样过。 脱贫这事儿,更是铁板钉钉的成就。过去八年,近亿人摆脱绝对贫困,联合国都点名表扬,中国贡献了全球减贫的七成五。2024年,曾经脱贫的832个县,人均收入涨到1.75万元左右,产业帮扶让乡村不光是修路盖房,还搞起了合作社,种果蔬、养家禽,产业链拉长了。五年计划里,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基础设施投了上万亿,村村通宽带,5G基站建了455万个,覆盖率全国第一。以前偏远山沟里信号弱,现在手机一刷,农产品直卖城里,收入稳了,年轻人回流打工创业。纽约时报文章里说绝望感到处是,可这些数据摆这儿,哪来的绝望?是有些人短期没找到理想岗位,但整体向上势头没变。 基础设施建设,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十四五规划启动以来,高铁里程超4.5万公里,连接了全国九成以上大中城市,票价亲民,出行成本降了三成。机场数量翻番,2024年旅客吞吐量破60亿人次,物流效率全球领先。港口吞吐量稳居世界第一,上海港一天能处理上百万标箱,出口商品从手机到电动车,源源不断往外走。数字经济也火了,2025年上半年,数字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0%,大数据中心建了上千个,AI应用从工厂到医院,无处不在。文章批评政策偏战略产业,像电动车和稀土加工,说污染重民生轻。可事实是,这些产业拉动了就业,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超900万辆,出口第一大类,带动产业链上百万岗位。环保也没落下,排放标准升级,监测系统全覆盖,2024年PM2.5浓度降了5%。这不是外强,是实打实的内功。 国家自信从哪儿来?国际上,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推动“一带一路”合作,2024年贸易额超2万亿美元,对东盟、欧盟都是第一大伙伴。科技自立,华为5G专利全球领先,量子计算、载人航天频传捷报,天问二号探火星,空间站常态化运行。军事上,航母编队常态化巡航,维护南海权益,台海局势稳中向好。民众这头,自信心也足。2025年皮尤调查,国际对中国看法中性偏好,36%正面,国内民调显示,八成以上民众对国家发展方向满意。 国外媒体常这样,借个中国面孔说事儿,目的是给自家读者打鸡血,转移国内矛盾视线。美国经济呢?2025年通胀还徘徊3%以上,债务堆到35万亿美元,选举乱象频出。中国不跟风比烂,只管自己走好路。老百姓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工资涨了,医疗教育负担轻了,养老体系覆盖率99%。这成就,是14亿人汗水浇出来的,不是天上掉的。所谓“外强中干”,纯属捕风捉影,中国这中干,早变实心了。 展望2025年底,十五五规划启动,重点还是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绿色转型提速。预计GDP再增5%,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国际合作大门敞开,中欧班列跑了上万趟,亚投行成员超百个。国内,民生底线兜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投入占GDP 4.5%。青年一代,抓紧技能升级,AI时代机会多多。总的来说,中国这艘大船,风浪有,但舵稳帆满,前途亮堂。纽约时报爱怎么说怎么说,咱们用事实回击,继续干自己的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