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差距有多大?”中国科学院院士姜伯驹一语惊人:“不是别人卡我们脖子,而是我们的教育把自己困住了!”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也发出同样感慨:“中国教育缺的不是分数,而是无休止的刷题,将孩子们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抹杀了!” 没人会否认,姜伯驹院士说这话时,语气里藏着沉甸甸的担忧。这位深耕数学领域六十多年的老学者,一辈子都在和数字、公式打交道,却在70多岁时频繁走进中小学课堂,就为了看看现在的孩子是怎么学数学的。 他在一次教育研讨会上翻到初中生的数学练习册,里面满是重复的题型、标准化的解题步骤,连拓展题都标好了“必考考点”。 他当时就皱了眉:“数学是用来训练思维的,不是用来背套路的。孩子们把时间都花在刷题上,哪还有功夫琢磨‘为什么这么算’?” 要知道,姜伯驹年轻时研究拓扑学,靠的就是无数次对“常规解法”的质疑,可现在的孩子,连质疑的时间都被刷题占满了。 钱永刚对这种“套路化教育”的感受更直接。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到,父亲钱学森晚年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中国的教育,要让孩子敢想、敢问”。 钱永刚自己年轻时也经历过应试教育,他记得当年为了考大学,每天要刷两套模拟卷,连吃饭时都在背物理公式。可等他到国防科技大学学习时才发现,面对需要自主设计的课题,自己竟然不知道从哪下手——因为以前只学过“怎么按步骤解题”,没学过“怎么找问题、想办法”。 这也是他后来反复强调“分数不是教育全部”的原因,他见过太多孩子,因为常年刷题,连对未知事物的兴趣都磨没了,问起“宇宙有没有边界”,第一反应不是好奇,而是“这题会不会考”。 很多老师和家长其实也明白这个道理,可就是没办法停下刷题的脚步。 有中学班主任私下说,不是不想让孩子多些时间看课外书、做小实验,而是月考、期中考、模拟考排着队,分数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升学率,也关系到孩子能不能进重点高中。 家长更焦虑,别人家的孩子周末刷三套题,自家孩子刷两套就觉得“落后了”,哪怕孩子喊着“累”,也得硬着头皮送进补习班。 就这样,孩子每天放学后的时间被试卷占满,周末要赶两个奥数班,连蹲在院子里观察蚂蚁搬家的功夫都没有。时间一长,原本对花鸟鱼虫、星空宇宙充满好奇的孩子,慢慢变成了“只为分数转”的陀螺,眼里少了光,心里没了盼头。 其实,“中美教育差距”从来不是简单的硬件差距,也不是别人故意“卡脖子”,而是我们的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走了偏。 美国的教育未必完美,但他们更注重让孩子在实践中探索,比如小学科学课会让孩子自己设计“植物生长与光照关系”的小实验,中学的课题作业鼓励孩子去社区采访、查文献,再写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对着标准答案照抄。我们的教育却常常把“标准答案”看得太重,好像只要孩子能答对题,就是“学好了”。 可创新从来不是从标准答案里来的,是从无数个“为什么”“能不能试试别的方法”里来的,这些东西,刷题给不了,分数换不来。 姜伯驹院士和钱永刚的感慨,不是否定中国教育的努力,而是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会思考、有热情”的人,不是打造“会刷题、得高分”的机器。 只有当我们不再把分数当成唯一标准,不再让刷题挤占孩子好奇的时间,孩子才能真正敢想、敢问、敢尝试,中国的科技发展才会有更坚实的人才基础。毕竟,能打破“卡脖子”困境的,从来不是会做千道题的解题高手,而是敢闯未知领域的创新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用户10xxx19
还在吹美国教育。 库克问奥巴马要工程师的时候,美国教育提供了多少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