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第一大河,为什么印度恒河的货运量还不到长江的1%?很多人以为是因为恒河它脏啊,诶,你说的是对的呀,但是单纯的脏它并不影响航运能力,主要还是因为人为抽水。 恒河流域住着5.3亿人,占了印度总人口的近一半。这些人过日子、种庄稼都得靠恒河的水。当地农业几乎全依赖恒河灌溉,流域内80%以上的水资源都被抽去浇地了,再加上沿岸城市的生活用水,恒河的水被分流得厉害。本来恒河的年总水量就只有长江的四成,这么一抽,能留给航运的水就少得可怜了。 水量本来就紧张,恒河的降水还特别不均。每年6到9月的雨季,河水能暴涨到15米深,可剩下的八个月全是旱季,最宽的河段水深也才1.8米。货船要想通航,至少得要3米以上的水深,这1.8米的深度,小货船都得小心翼翼,大点的船直接搁浅,根本没法走。 更要命的是恒河的泥沙问题,它现在是全世界泥沙最多的河流,年输沙量高达14.51亿吨,是长江的3倍。这么多泥沙顺着河水往下冲,很快就淤积在河道里,让河道变得又宽又浅,航道特别不稳定。今天还能走的航道,过几个月可能就被泥沙堵死了,船根本没法按固定路线走。 印度也不是没想过改善,2014年就推出了“国家内河航道计划”,打算花260亿元整治恒河。可十年过去了,恒河上还有83座没装船闸的拦河坝。货船要过坝,只能把货物卸下来,用其他方式运到坝另一边再装船,折腾来折腾去,又费时间又费钱,谁还愿意走河运? 反观咱们长江,情况完全不一样。长江经济带住着5.8亿人,经济总量占了全国的45%以上,货运需求本来就旺。而且国家一直在花大力气整治航道,长江口曾经水深只有6米,经过多年挖深,现在已经达到12.5米,足够万吨级大船通行。那些挖出来的淤泥加起来有3.2亿立方米,要是堆起来能绕地球8圈。 长江上的水利工程也特别给力,三峡大坝不仅能发电,还能调节水量,枯水期的时候把水库里的水放出来,保证下游航道水深足够。整个长江干线的船闸系统完善,货船从上海开到重庆一路畅通,不用像恒河那样分段运输。 沿岸的港口设施差距更明显。长江沿岸10公里内就有187个万吨级码头,平均每15公里就有一个,从上海到重庆,沿线全是能停靠大船的现代化港口。而恒河全流域只有34个现代化码头,还都集中在加尔各答附近,其他地方根本没有能承接大量货物的港口,就算有船,货物也没法高效装卸。 还有沿岸的经济结构问题,恒河沿线主要靠农业,农业产值占了区域经济的60%以上,工业和服务业都跟不上,根本没有那么多货物需要通过河运运输。而长江沿线不一样,以上海为龙头,聚集了汽车、电子、装备制造等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每天都有海量的原材料和成品需要运输,河运成本低、运量大,自然成了首选。 2024年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恒河的货物吞吐量才1282万吨,而长江干线直接冲到40.2亿吨,算下来恒河还不到长江的0.4%。这么大的差距,真不是“脏”能解释的。 说到底,恒河货运量上不去,核心就是水不够用、航道没整治好、港口跟不上,再加上沿岸没那么多货运需求。要是印度能少抽点水用于灌溉,把航道和船闸建好,再发展发展沿岸工业,恒河的运货量说不定能往上提一提。可现在这样,恒河想赶上长江的航运规模,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