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说:“我们的社会已经开始面临严重问题,严重到忠诚、守信、孝悌、守规矩的孩子,90%到社会上会吃亏。”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守规矩,要听话,要诚实守信,其实,这样做一点都没错。 但是,当我们了解了社会之后,内心有些矛盾,也有些担忧,因为孩子太老实,会遭人欺负,孩子太诚实守信,也会被人骗。 之前看到一则新闻,真的让人又气又感慨。高中生陈默捡到八千块钱,在寒风里等了失主一个小时,原封不动归还后,反而被失主刘春燕诬陷私吞两千块。 为了平息事态,学校让陈默写了措辞暧昧的“情况说明”,刘春燕拿着这份材料在镇上四处散播他是“小偷”的谣言,逼得陈默父亲气得吐血住院,一家人的生活陷入绝境。 钱文忠教授的话突然就有了最鲜活的注脚,这哪里是孩子守规矩会吃亏,分明是老实人的善良被当成了可欺的软肋。 陈默的遭遇不是个例,这也是为什么无数家长看完教授的话会陷入焦虑。 我们从小教孩子“拾金不昧”“诚实守信”,可现实里,有人因为主动归还多找的钱被商家质疑“想讹钱”,有人因为如实告知合作方产品隐患被当成“破坏生意”,有人因为遵守规则排队却被插队者反呛“太死板”。 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让家长们不得不纠结,到底该教孩子坚守本心,还是让他们学着“灵活变通”。 但大家好像都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陈默后来的故事给出了答案。 六年后,陈默考上名牌大学法学系,成了品学兼优的高材生,而刘春燕的儿子考公务员时,因为当年的诬陷事件政审无法通过,刘春燕只能带着儿子跪在学校门口,额头磕出血求陈默写谅解书。 陈默没有选择报复,只是拿出了六年前那张发黄的收条,用法律赋予的权利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这个结局告诉我们,守规矩、讲诚信从来不是吃亏的根源,真正让人吃亏的,是没有底线的善良和不懂自保的愚钝。 钱文忠教授当年的言论被很多人断章取义,他从来没说过要放弃诚信教育,反而反复强调“当前社会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经典”。 他担忧的,是我们的教育只教孩子“要做什么”,却没教他们“该怎么保护自己”。 就像陈默,如果当年他懂得保留证据,懂得在被诬陷时坚决维权,而不是默默承受,或许就不会遭遇那么多无妄之灾。 诚信是立身之本,但没有锋芒的诚信,在复杂的社会里只会成为别人伤害你的工具。 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年查处的消费欺诈、合同违约等失信案件中,72%的受害者都是因为“轻信他人”“不好意思拒绝”“没有留存凭证”。 这些受害者里,不乏坚守规则的老实人,他们不是输在诚信上,而是输在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反观那些真正活得通透的人,他们从来不会放弃诚信,却也懂得给自己的善良装上“防护栏”。 就像浙江一位菜农,发现自己的蔬菜可能存在农药残留风险,主动销毁了三万斤蔬菜,损失近十万元,却因为这份诚信赢得了经销商的长期合作,一年后营收反而增长了30%。 他的诚信不是盲目付出,而是在坚守底线的同时,用负责任的态度赢得了市场的尊重。 我们的社会其实一直都在奖励诚信,只是这种奖励往往不是即时的,2024年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企业合作中,坚守诚信的企业续约率比投机取巧的企业高出58%。 在求职市场上,有良好诚信记录的求职者被录用的概率提升47%。那些觉得“老实人吃亏”的声音,往往只看到了短期的利益得失,却忽略了诚信带来的长期价值。 刘春燕当年靠诬陷得到了一时的“胜利”,却让儿子付出了考公失利的代价;而陈默虽然遭遇了不公,却因为始终坚守本心,最终活成了自己的光。 教育孩子诚信守矩,从来不是让他们变成逆来顺受的“老好人”,而是要让他们明白,诚信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力量。 这种力量需要搭配清晰的边界感和必要的维权能力,就像陈默后来选择学法,用专业知识保护自己和他人。 我们可以教孩子在帮助别人时多留个心眼,在签订协议时仔细核对条款,在遭遇不公时勇敢说“不”,这些都不是对诚信的背叛,而是让诚信能长久坚守的保障。 有句话说得好:“善良要带点锋芒”,这句话的本质不是让我们变得刻薄,而是让我们在坚守原则的同时,懂得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钱文忠教授的担忧,本质上是对社会规则失序的焦虑,当失信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守信者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但随着社会治理的完善和诚信体系的建设,这种情况正在慢慢改变。 现在,失信人员会被限制高消费、影响子女升学就业,而诚信典型会被纳入褒扬名单,享受更多社会福利。 陈默的故事之所以让人动容,不是因为他最终“报复”了刘春燕,而是因为他在遭遇背叛后,依然没有放弃诚信和规则。 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守规矩的人或许会遇到一时的挫折,但最终不会吃亏。那些投机取巧、践踏规则的人,即便能得意一时,也终将被社会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