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中国给欧洲上了一堂工业课,实力就摆在这里 荷兰政府一手酿成“安世之乱”,祸乱全球汽车业乃至整个供应链,虽然在传出“中方已同意予以出口豁免”的消息后,欧洲汽车行业暂时松了口气,但却仍心有余悸。 当地时间11月13日,法国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费加罗报》报道认为,荷方“捅出的娄子”显然激怒了中方,而贸易紧张局势的升级也凸显出欧盟在这一事件上的无能为力。 说白了这事儿跟复杂的地缘政治没太大关系,核心就是荷兰没拎清自家企业的底细。安世半导体看着是荷兰总部运营,实际早就被中国闻泰科技全资收购,成了根正苗红的中资企业。 荷兰那边的管理层非要搞内部“夺权”,直接切断了欧洲晶圆厂对中国工厂的供应,这一操作直接把全球汽车业逼到了悬崖边。 现代汽车可不是光靠发动机和铁皮就能跑的,一辆车从车窗升降、安全气囊弹出,到ABS刹车、雨刮器运转,都得靠安世生产的基础芯片。这些芯片单价可能才几十美分,却是汽车的“神经末梢”,一辆车最少得装上千颗。没了这些芯片,再贵的豪车也只能当摆设停在工厂里。 欧洲车企这下可遭了殃。大众、宝马、斯泰兰蒂斯这些巨头,全成了这场内部纠纷的“人质”。生产线要么减半运转,要么直接停摆,订单堆得像山,却连一辆车都交不出去。有行业高管偷偷吐槽,这比2021年芯片短缺还惨,那次是市场失衡,这次纯粹是人为折腾出来的危机。 欧盟看着自家车企受难,却一点辙都没有。想协调吧,荷兰那边抱着“国家安全”的名头不松口;想找替代供应商吧,安世在基础汽车芯片领域的份额没人能替代。《费加罗报》都看得明白,欧盟在这场供应链危机里,完全是“旁观者”的角色,除了着急啥忙都帮不上。 就在欧洲汽车业快扛不住的时候,中方放出了出口豁免的消息。这可不是中方“服软”,而是中国清楚全球供应链牵一发而动全身。中方的豁免直接打通了之前被堵死的环节,中国工厂能正常接收晶圆、加工芯片,欧洲车企的生产线才慢慢转起来。 当然这也让欧洲彻底见识到了中国的工业硬实力,中国早就不是只靠组装的“世界工厂”了,现在的中国既能控股关键芯片企业,又能维持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欧洲车企依赖的芯片,就算源头在欧洲,最终还得靠中国工厂完成封装测试,才能送到汽车生产线。 《费加罗报》直言,这就是中国给欧洲上的一堂生动的工业课。欧洲以前总觉得自己在高端制造上有优势,可这场危机暴露了短板:供应链太脆弱,还容易被内部纠纷和地缘政治带偏。反观中国,不仅能掌控核心企业,还能在危机中保持供应链韧性,这种实力可不是一天两天能练出来的。 何况中国的工业实力还不止于此,2024年前五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就卖了389.5万辆,同比增长32.5%,欧洲街头跑的新能源汽车里,越来越多是“中国造”。比亚迪在匈牙利建工厂,奇瑞和西班牙企业搞合资,中国车企不仅在国内做强,还主动走进欧洲市场。 更让欧洲车企羡慕的是中国有庞大的本土市场做支撑,就算海外供应链出问题,国内的需求也能让企业扛过去。欧洲车企就不一样了,高度依赖全球分工,一旦某个环节断了,整个生产链都得停。这也是中国能在供应链危机中从容应对的关键。 荷兰这一下“捅娄子”,反而让全世界看清了中国工业的真正实力。不是说中国技术已经全面超越欧洲,而是中国在产业链整合、危机应对、市场韧性上,已经走出了自己的路。《费加罗报》的报道说得实在,欧洲是时候放下偏见,好好学学中国怎么打造抗风险的工业体系了。 中方的出口豁免不是妥协,而是实力带来的底气。现在欧洲汽车业虽然松了口气,但心里都清楚,离开中国的供应链支持,想稳住生产根本不现实。这堂工业课,欧洲学得代价不小,但也看得真切:中国的工业实力就摆在这里,不服不行。 来源: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