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王家烈送张学良登机,张得知他没坐过飞机,便邀他同坐。没想到刚起飞,张就告诉他已被解除兵权,王顿时脸色煞白:我上当了。 1945 年秋,贵阳城外的稻田泛着金黄,王家烈弯腰插着秧。 裤脚沾满泥水,额头的汗滴进田里,他早已没了当年的军长模样。 “王军长!” 远处传来一声喊,他直起身,看见个熟悉的身影。 是当年二十五军的参谋赵成,如今穿着粗布衫,手里提着半袋米。 王家烈的事业,是从 1914 年参军开始的。 那年他 18 岁,在贵州陆军模范营当士兵,因作战勇猛被提拔为班长。 1921 年,他跟着袁祖铭打四川,在战场上冲锋在前,升为排长。 每次打仗,他都把 “弟兄们跟我上” 挂在嘴边,很快攒下威望。 1926 年,袁祖铭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军长,他跟着升为师长。 1929 年,贵州军阀混战,王家烈看到了机会。 他联合部分黔军将领,赶走当时的贵州省主席周西成。 可没等坐稳位置,又被周西成的旧部反扑,被迫退到湖南。 在湖南的两年,他没闲着,招兵买马,还争取到蒋介石的暗中支持。 1932 年,他带着队伍打回贵州,终于坐上贵州省主席的宝座。 成为 “贵州王” 后,他的事业达到顶峰。 他兼任二十五军军长,手下有六个师,兵力近三万人。 掌控贵州的盐税、鸦片税,还修建公路,试图发展地方经济。 那时的他,出入有卫队护送,省政府里说一不二,连蒋介石都得给几分面子。 1934 年,红军长征进入贵州,他的事业开始出现裂痕。 黔军装备差,根本挡不住红军,连吃几场败仗。 蒋介石趁机派中央军入黔,名义上 “协防”,实则夺权。 张学良的东北军也来了,表面上帮他稳住防线,实则监视他的动向。 1935 年春,他还在跟张学良喝酒,说 “要保住贵州这块地盘”。 没成想,这年夏天,就栽在了一场 “飞机邀约” 上。 1935 年 7 月,贵阳机场,张学良邀他 “体验坐飞机”。 王家烈从没坐过飞机,欣然答应,没察觉这是场鸿门宴。 飞机刚升空,张学良就拿出文件:“蒋委员长命你解除职务。” 他瞬间懵了,手里的帽子掉在地上:“我多年拼杀的事业,就这么没了?”飞机降落在南京,他成了没兵权的 “中将参议”,事业戛然而止。 在南京的日子,他过得很憋屈。 参议头衔就是摆设,连军事会议都不让参加,只能天天听戏打发时间。 1936 年,他听说二十五军被改编,有的师归了中央军,有的被解散。 老部下想找他帮忙求情,他只能叹气:“我自身都难保。” 那段时间,他常翻当年在贵州的照片,照片里的他穿着军装,意气风发。 1937 年抗战爆发,他想重新带兵,却被蒋介石拒绝。 只给了个 “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谋” 的虚职,连上前线的机会都没有。 他不甘心,多次上书请战,都石沉大海。 1942 年,他干脆离开南京,去了重庆,靠朋友接济过日子。 看着前线传来的战报,他总说:“要是我的二十五军还在,肯定能多杀鬼子。” 1945 年抗战胜利,他终于回到贵州。 可家乡早已不是他熟悉的样子,省政府里全是蒋介石派来的人。 他没去找官府要官,在贵阳城外买了几亩地,当起了农民。 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了老部下,没人知道他的过去。 赵成来看他时,他还笑着说:“种地比打仗踏实,不用担惊受怕。 ” 1949 年,贵阳解放,有人劝他去台湾,他拒绝了。 “我是贵州人,死也要死在这片土地上。” 他留在了乡下。 政府知道他的情况后,没为难他,还给他安排了些轻活。 他依旧种地,只是偶尔会给村里的孩子讲当年打仗的故事。 讲起在二十五军的日子,他眼里会泛起光:“那时的弟兄,都很讲义气。” 1966 年,王家烈在贵阳病逝,享年 70 岁。 临终前,他让家人把当年的军长军装拿出来,摸了又摸。 葬在贵阳郊外的山上,没有墓碑,只有家人知道具体位置。 而张学良,直到 1990 年才恢复自由,2001 年在夏威夷去世。 两人再也没见过面,却都在时代洪流里,走完了身不由己的一生。 如今,贵阳的档案馆里,还保存着王家烈当年的部分文件。 有他写给蒋介石的请战书,有二十五军的编制表,纸页早已泛黄。 偶尔有历史学者来查阅,会想起那个从 “贵州王” 到农民的传奇人物。 乡下的老人们,还会给孩子讲:“以前有个王军长,后来在这儿种过田。” 他的事业经历,像一部浓缩的贵州军阀史,藏在岁月的褶皱里,偶尔被人提起。 参考资料:王家烈-百度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