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何不会置张廷玉于死地?因他立有一大功,配享太庙十拿九稳 乾隆十三年,向以谨慎持重著称的张廷玉因配享太庙一事,屡屡出错而被乾隆狠狠羞辱了一番,君臣二人也公开反目,旨意取消张廷玉了配享太庙的恩荣。乾隆甚至还派人抄了家,以致张廷玉树倒猢狲散,三朝元老体面丧尽。 可就算落到这份田地,乾隆自始至终没动过杀张廷玉的念头,说白了,不是他心慈手软,而是张廷玉的功劳实在太硬,硬到乾隆根本没资格、也没理由置他于死地。 张廷玉这辈子最核心的功劳,全在雍正朝那几年实打实的付出里。当年雍正刚继位,朝堂乱糟糟的,内有权臣争斗,外有政务繁杂,是张廷玉硬生生帮着雍正稳住了局面。 清朝后来最核心的军机处,规矩章程全是他一手拟定的,从怎么办公、怎么传递消息到怎么制衡权力,都是他凭着几十年的官场经验琢磨出来的,这套制度后来成了清朝统治的核心骨架,乾隆自己执政都得靠着这套体系顺畅运转。 更关键的是,雍正临终前,特意把张廷玉定为托孤大臣,还亲口下了遗诏,让他日后配享太庙——这可是给汉臣的最高荣誉,整个清朝没几个汉人能有这待遇。 乾隆再怎么强势,也不能公然违背亲爹的遗诏,杀一个先皇指定要供奉在太庙的功臣,真要是这么做了,天下人得骂他不孝不义,他这个皇帝的位子都得坐不稳。 再说了,乾隆派人抄家,骨子里其实是想找出点张廷玉贪赃枉法或者结党营私的罪证,好名正言顺地收拾他。可张廷玉这一辈子太谨慎了,当了几十年大官,家里居然干净得像清水衙门,抄家的人把张府翻了个底朝天,别说金银珠宝、贪腐证据了,连多余的房产田地都没多少,全是些书籍文稿和朝廷赏赐的物件。 没抓到实锤的罪证,乾隆就算再想杀他,也没法服众。总不能因为人家老糊涂了,反复念叨几句配享太庙的事,就把一个三朝元老砍了吧?那样也显得自己太没度量,以后谁还敢给朝廷卖命? 还有个关键原因,张廷玉是汉臣里的顶梁柱。清朝是满人掌权,本来汉臣就心存顾虑,张廷玉能做到三朝元老、托孤大臣,本身就是朝廷安抚汉臣的招牌。要是把这个招牌给砍了,其他汉臣肯定会吓得人人自危,觉得朝廷根本不信任汉人,到时候朝堂人心涣散,办事没人尽心尽力,反而会给乾隆的统治添乱。 乾隆心里跟明镜似的,他要的是巩固皇权,不是把朝堂搅得鸡犬不宁。羞辱张廷玉、取消他的配享,是为了敲打他,让他知道谁才是真正的主子,同时也震慑那些跟着张廷玉的门生故吏;但留着他的命,就是为了稳住人心,保住朝廷的体面和统治的根基。 张廷玉自己也清楚,他能活下来,全靠当年实打实的功劳攒下的“免死金牌”。他辅佐康熙时就稳扎稳打,帮着处理繁杂政务;到了雍正朝更是倾尽心力,从典章制度到军机要务,没一样不是亲力亲为,雍正能顺利推行改革、稳住江山,张廷玉功不可没。 这些功绩不是乾隆想抹就能抹掉的,就算君臣反目,乾隆也得掂量掂量杀他的代价——违背先皇遗诏、落下刻薄寡恩的骂名、动摇汉臣的心、让朝堂动荡,这些后果哪一个都不是乾隆能承受的。 到最后,乾隆也只能取消配享、抄抄家,把张廷玉的体面踩在脚下,却始终不敢动他一根手指头。张廷玉虽然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但好歹保住了性命,说到底,还是当年的功劳救了他一命。乾隆心里再不痛快,也得认这个理:张廷玉的功,够他抵消所有的“过”,哪怕是触怒龙颜的过错,也罪不至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