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奥委会主席巴赫这个老头子这次来中国的目的不纯,不就是想让中国再次申办奥运会吗? 把注意打到大湾区上了,夏季奥运会已经成为了一个让很多国家嫌弃的赛事,因为要举办一次奥运会的花费那可是巨大的,要修建非常多的基础设施,还有投入非常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支撑。 举办夏季奥运会,曾经是很多国家的梦想,可现在,这项赛事却越来越显现出它的“代价”。 从财务投入到后续场馆运营,挑战接踵而来。 看看最近几年各国的申办态度,就说明了问题的严峻性。 2024年夏季奥运会原本有多座城市有意参与申办,但情况却令人无奈。 德国汉堡公投反对,意大利罗马市议会投票否决,匈牙利布达佩斯也退出申办,使得巴黎成为唯一的申办城市,国际奥委会甚至缺乏选择余地,显得格外尴尬。 奥运会对申办的积极性持续冷却。 2032年的情况更加离谱,申办的消息反反复复,印度孟买的提议未被采纳,朝韩联合申办消息也石沉大海。 即便是申办传统强国如西班牙马德里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也只是象征性参与,最终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实现了“首选举办地”的名头。 这还是国际奥委会调整规则,设定了“指定机制”,才避免了无人应对的局面。 这投射出全球对奥运会的担忧——高成本、高风险,赛事的单一性以及难以避免的后续管理负担。 统计数据显示,自1960年以来,夏季奥运会的平均直接投入高达52亿美元,这个数字已经非常可观,但除此之外还有大量额外支出,比如基础设施的投资。 而更值得关注的是总预算往往被严重超支。 牛津大学的研究显示,过往案例中超支比例接近157%。 东京奥运会就很典型,初始预算设定为73亿美元,最后实际花费飙至129亿美元,远远超出了预计。 最终,这巨额的差额还是通过多方分摊,但普通民众自然成为之后的最终承担者。 这样的结果,不满情绪自然也就无法遏制。 费用超支只是一部分,问题更大的领域在于奥运会后场馆的使用和财政损失。 雅典奥运会的遗留场馆引发了不少批评,其维护和利用成了严重问题。 当初花巨资建造的项目,现在却不得不面临弃用甚至完整关闭的窘境。 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留下的30多个场馆,每年维护费用已经高达上亿欧元,其中主体育场的顶棚甚至被遗弃到倒塌的边缘。 为了维持标识性的设施,政府不得不拨款进行修整,修整费用也接近当初投资的一半。 这种巨大的经济负担,确实值得冷静反思。 巴赫此行来到中国,参观并赞扬了大湾区的体育设施,并且对这里能够承办国际赛事给予高度评价。 不难推测,他希望大湾区成为国际奥委会寻找下一个奥运会主办方的突破口。 在现阶段,愿意主动接下这份责任的国家已经屈指可数,就连富裕发达的欧美国家都避而远之。 自然,国际奥委会会觉得中国具备类似资源和能力,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选项。 然而问题并不仅限于资金,在已经存在的设施基础上调整,对于办奥成本来说也只是冰山一角。 比如为了适应夏季奥运会的特殊要求,场馆改造的投入也会加剧预算增加。 而奥运会后场馆是否能够实现长远的利用,或者是否像部分国家一样成为弃置的“白象工程”,更是一个难以预测的问题。 国际奥委会的目光转向了中国。 从经济到社会问题,这一点值得深思。 是喜是忧,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答案。 而中国如果要接手这样一场代价巨大的赛事,是否已经做好考量呢? 毕竟,探究根本,不是承办一场全运会那么简单,而是关乎长期战略的思维。 你对奥运会背后如此巨大支出的现象怎么看? 如果是你,会支持自己国家为此买单吗? 毕竟,这不仅是一次体育盛事,更是一场经济背后的试炼。 信源:高志丹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考文垂、名誉主席巴赫 -国家体育总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