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发文写道:“与20世纪和平崛起的美国相比,作为潜在的全球性大国

茂盛楼兰 2025-11-17 14:37:14

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发文写道:“与20世纪和平崛起的美国相比,作为潜在的全球性大国,中国显然缺乏支撑自给自足型崛起的地理与资源条件。能源、粮食、关键矿产等战略物资的进口依存度居高不下,一旦外部通道受阻,国家经济安全与军工体系都将承受巨大压力。” 美国在上世纪崛起时,真是被老天爷追着喂饭吃,国土横跨两大洋,内部有大片平原和河流,便于开垦和运输,美国光德克萨斯州的油田随便打口井就能喷油,钢铁业所需的铁矿在五大湖地区一挖一大片,再加上密西西比河这条天然航运大动脉,物资运输成本低得惊人,完全不用操心外面的供应会不会断。 跟这种“天胡开局”比,中国崛起的家底确实寒酸不少,先看最要命的能源,2024年咱们的原油进口依存度还卡在72.2%,全年5.53亿吨进口量里,91%都得靠海运折腾,更揪心的是,这些原油里67%都要挤过马六甲海峡这条“咽喉水道”,等于能源安全的命门攥在别人眼皮子底下。 天然气也好不到哪去,41.6%的依存度意味着每烧两立方米天然气,就有近一立方米来自国外,其中一半以上得靠LNG船跨洋运输。虽说国内也在挖煤,但现代工业早不是光烧煤就能转的,缺了原油和天然气,化工、交通这些命脉行业都得慢下来。 能源之外,吃饭的问题同样离不开外人,2024年咱们进口粮食1.57亿吨,虽说比前两年略降,但还是排历史第三高,这里面大豆最扎眼,一年要进口1.05亿吨,国产的2065万吨连五分之一都不够,83.57%的依存度意味着超市里的豆油、餐桌上的豆腐,大半得看巴西、美国的收成脸色。 有人说可以多种大豆,可咱们国土里山地丘陵占了多半,能种粮的平原就那么几块,把种主粮的地改种大豆,又得担心饿肚子,这种两难真是先天地理条件卡死的。 但中国从来不是坐等着被卡脖子的性子,既然没法像美国当年那样关起门来自己玩,那就索性把“鸡蛋筐”做得分散些,粮食采购不吊死在一棵树上了,现在跟 140 多个国家搞合作,大豆来源从美国一家扩到了巴西、阿根廷、俄罗斯好几家,玉米更是把缅甸、南非这些新渠道都打通了,去年印度限制大米出口,咱们立马加购越南、泰国的货,还拿小麦替代玉米做饲料,硬是没让饲料市场出乱子。 能源上也在铺大网,“一带一路” 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拉了 33 个国家入伙,从哈萨克斯坦的原油管道到东南亚的光伏项目,把供应线织得又密又广,就算某条管线运输量略降,整体盘子也稳得住。 光找新货源还不够,得在技术上给自己开小灶,既然矿产靠进口,那就把回收和替代做到极致,现在动力电池回收试点已经铺开,钴镍的回收率能到 90% 以上,相当于给资源循环开了条后路。 新能源产业更是打得一手好“换道超车”牌,虽然还依赖锂镍,但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八成,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一半多,等这些产业彻底铺开,化石能源的进口依赖自然会往下掉,这就像以前缺煤烧只能买,现在自己造了太阳能板,虽然硅料也得进口,但发电的主动权攥在了自己手里。 美国当年靠“孤立主义”闷头发展,是因为家里有足够的家底挥霍,而中国现在走的是“开放合作”的新路子,这种格局比当年美国单打独斗的模式其实更抗风险,毕竟要卡中国的脖子,得先问问那些靠出口资源吃饭的国家答不答应。 说到底,联合早报点出的资源短板确实戳中了痛处,但把这当成 “崛起绊脚石” 就小看中国了,40 多年前连化肥都缺,现在能把粮食自给率稳住九成以上;20 年前高端矿产全靠进口,现在能造出空间站和航母,中国缺的从来不是资源本身,而是把资源变成实力的转化能力,而这份能力正在一天天变强。 客观说,靠开放合作和技术突破突围,确实比美国当年的 “躺赢” 难上十倍,但这路走得更扎实,毕竟尊严这东西,从来不是老天爷喂出来的,是靠手底下的真功夫挣来的。 现在铌的替代材料在实验室有了进展,大豆育种在往高油高产冲,能源合作的朋友圈还在扩大,虽然每一步都磕磕绊绊,但方向没偏,照这架势,再过些年回头看,那些曾经的资源依赖,说不定都成了倒逼中国变强的磨刀石。

0 阅读:47

猜你喜欢

茂盛楼兰

茂盛楼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