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泰方高层突然宣布了,中方将采购50万吨泰国大米的消息。 这一步的信号很清晰:稳供应、稳预期。按近年数据测算,50万吨约占我国年度稻米进口量的十分之一左右,是补位,不是替代,目的是把口粮盘子铺得更稳。 最近两年,亚洲大米市场并不稳定,印度在多个阶段限制出口,价格一次次被推高,越南和泰国的报价也不断攀升,柬埔寨、缅甸虽然在补充中低端市场,但总量有限。 加上厄尔尼诺可能带来的异常天气风险,以及湄公河流域的干旱威胁,整个区域的粮食安全都存在不确定性,在这种背景下,提前锁定中长期供货,不仅是防御,更是主动出手。 这次采购之所以能迅速落地,是因为国内粮食基础稳固,去年,中国粮食总产量继续保持高位,稻米主产区收购平稳,中央和地方储备轮换制度正常运转,这为调剂进口提供了充足的底气。我们手里有粮,却依然选择多一份保障,是为了让供应链更有韧性。 从泰国的稻田到中国的餐桌,这是一条漫长的通道,泰国以优质茉莉香米闻名,其在国内市场上属于差异化品种。进口前,检疫、溯源、抽检等环节一丝不苟,确保每一粒米都达到安全标准,相比一些来源曾出现的超标问题,锁定合规稳定的供应方显然更稳妥。 运输上,广西钦州、防城港等口岸早已常态化接卸泰国粮船,华东港口也有承接能力,除此之外,陆路运输正在成为重要补充,中老铁路全线通车,后续连接泰国的项目在推进中,这意味着未来可以用多条路线分担运输风险,使到港节奏更可控。 商业执行上,合同多采用现汇或信用证结算,提前设计好结算和交割条款,可以避免汇率波动带来的额外成本,到港后的分批入库和合理仓储,既减少港口压力,也让调拨更顺畅。 对国内来说,进口节奏必须与最低收购价政策统一安排,以免集中到货压低主产区收购价格。过去有过教训,今年则是通过分期窗口和品种结构的统筹,把影响降到最低,这样既能守住农民收益,也能保障市场供应。 粮食安全从来不只是产量数字,更是生产能力与调剂能力的结合,国内产能稳定,外部采购补位,再加上节奏精准的供应链管理,即便国际市场有波澜,也难以动摇我们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