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谴责到法治规制: 外交治理升级的必然选择。 ——评高志凯法治外交。 高志凯提出的改道德外交为法治外交, 将我们的外交思路,提高到了更高层次。不仅仅是1自动生效的惩戒,更是把握了外交主动权。 在国际交往的复杂棋局中,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始终是刺痛亚洲受害国情感的敏感议题。多年来,面对这一伤害历史记忆、挑战人类良知的行为,我们习惯于以道德谴责为主的回应方式,却往往陷入“谴责不断、参拜不止”的循环困境。高志凯提出将道德外交转向法治外交,以明确规制与刚性惩罚应对此类行为,为破解外交僵局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新思路。 道德外交的核心依赖于价值共识与情感共鸣,但其局限性在国际博弈中愈发凸显。不同国家历史认知、文化传统存在差异,对“道德”的界定与评判标准难以完全统一。日本部分政客正是利用这一点,将参拜靖国神社包装为“缅怀先烈”的内部事务,无视其背后承载的侵略历史与战争罪责,使得道德谴责在缺乏共同价值锚点的语境下,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力量。这种依赖道义感召的外交模式,往往停留在舆论批判层面,缺乏可落地的惩戒措施,最终导致道德诉求沦为空洞的口号,难以对违规行为形成实质性震慑。 法治外交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明确性、稳定性与强制性,恰好弥补了道德外交的短板。将外交行为纳入法治框架,意味着通过制定清晰的规则体系,明确界定国际交往中的“可为”与“不可为”。以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为例,若能建立明确的规制条款,将此类伤害历史记忆、违背人类共同价值的行为纳入违规范畴,并预设“若干个月禁止入境”等刚性惩罚措施,就能实现从“事后谴责”向“事前预警、事中规制、事后惩戒”的全链条治理。这种治理模式无需依赖对方的道德自觉,而是通过规则的普遍适用性与惩罚的确定性,形成可预期的行为导向——当参拜行为与明确的负面后果直接挂钩,日本政客在做出决策时必然会权衡利弊,其冒险违规的冲动将大幅降低。 法治外交并非否定道德的价值,而是以法治为框架,让道德诉求获得更坚实的保障。靖国神社供奉着二战甲级战犯,其本质是对侵略历史的美化与歪曲,这不仅违背人类道德底线,更触及国际正义的核心准则。将反对参拜靖国神社的道德立场转化为明确的法律规制,并非是对外交灵活性的削弱,而是让外交行为更具公信力与权威性。这种转化使得我们的外交回应不再依赖情绪宣泄,而是基于预设的规则自动启动惩戒程序,既避免了外交决策的随意性,又能以更理性、更坚定的姿态维护历史正义,让国际社会清晰看到我们捍卫历史记忆的决心与底线,反而更能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外交治理模式的升级已是必然趋势。法治作为人类文明共同的成果,是国际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以法治思维重塑外交治理逻辑,符合国际交往的发展潮流。从道德外交向法治外交转型,不仅能提升我国外交回应的有效性与权威性,更能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面对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这类反复出现的外交挑战,与其陷入无休止的道德论战,不如用清晰的规则、刚性的惩罚构建起一道坚实的“法治屏障”。 当然,法治外交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完善规则体系、强化执行力度、争取国际共识。但这无疑是打破外交僵局、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一步。当我们以法治为刃,斩断违规行为的侥幸链条,以规则为基,筑牢历史正义的防线,才能让那些无视历史、挑战底线的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才能在国际交往中真正实现“以理服人、以法立世”,让外交行为更具尊严与力量,让历史记忆得到更坚实的守护。这既是外交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更是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


